【明報專訊】生於1925年的蔡松英婆婆,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香港被日軍攻陷時,她只有17歲,正值少女的花樣年華,卻毅然投身抗日戰爭,離開家庭深入荒蕪的新界鄉郊,組織村民建立游擊隊做「敵後工作」,抵抗日軍,她多次與死亡擦身而過。經歷了既驚險又艱苦的日子,時至今天她仍然說,對參加游擊隊的選擇是「無悔無憾」。
明報記者 李泉
今年90歲的蔡松英婆婆日前在廣州一間醫院堭筐了本報記者的專訪。早在12歲時,蔡松英即組建了「螞蟻兒童合唱團」並自任團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港九各地演唱抗戰歌曲和抗戰話劇。當時劇團有近20人,其中兩個特殊的女子,就是蔡松英和她的親戚梁雪英,她倆志同道合,情同姊妹,被稱「抗日姊妹花」。香港淪陷後,兩人一起參加了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西貢、沙頭角、鹿頸村等地活動。
日軍機炸港 蔡婆婆中四輟學
蔡松英憶述,淪陷前香港的抗日氣氛已很濃厚,經常會有救亡活動,如號召「一碗飯運動」(見另稿)和抵制日貨等。1941年12月,正讀中四的蔡松英見證了日軍入侵香港的過程,「12月8日那天早上7點多鐘,日軍飛機便來轟炸,在當天早上的學校例行周會上,老師說,『你們今日聽到的轟炸聲不是防空演習,是日軍轟炸香港,我們的學校只能停課,什麼時候復課,到時再通知你們。』」。自此之後,蔡松英再未返回課堂。
淪陷後3條路 「我選擇『鬥』」
香港淪陷後,擺在蔡婆婆面前有3條路可走﹕一是留,二是走,三是鬥。留,就是留在已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香港。走,就是走到日本侵略軍未侵佔的地方去。她最後選擇了「鬥」,就是參加抗日武裝鬥爭,把日本侵略軍趕出中國,趕出香港,子孫後代才有安寧之日。蔡松英說﹕「我很明白,我選擇了『鬥』這條路,會有很多困難,要付出很多,甚至犧牲性命,當時是抱茪ㄕ言\便成仁的心態去行這條路的。」
1942年3月,剛剛17歲的蔡松英離家出走,參加了香港的抗日游擊隊,即後來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負責民運(即民眾宣導)工作,在香港新界發動和組織民眾,配合游擊隊的抗日鬥爭。在參加游擊隊的次年,她就經歷了日軍攻陷香港後震驚全港的「三三事件」。1943年3月3日發生的「三三事件」是東江縱隊在香港遇到的一大重挫,當日,日軍掃蕩到新界沙頭角老隆田晏台山時,與港九大隊遭遇,曾任教師的港九大隊宣傳幹事陳冠時為掩護戰友突圍,不幸負傷被俘。兩個多月後,陳被日軍斬首示眾,犧牲時年僅21歲。
最危急關頭 扮客家妹蒙混過關
蔡婆婆說事件是因「有叛徒出賣」,「日本人到新界的鹿頸村來捉我們」。她當時正在鹿頸村,那是她曾遇到的最危急關頭,幸好她扮成「客家妹」蒙混過去。但怕連累村民,他們被迫離開。她說當時為了躲避日本兵追捕,要「過三關」,開始學講客家話、打赤腳扮本地人;上山割草;在無燈無火把的山上露營。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蔡松英又轉到東江地區的中共「粵贛湘邊縱隊」參加了國共內戰。蔡松英後來先後在廣州統戰部、外事辦任職,離休後才返港定居。因病在廣州留醫的蔡婆婆接受本報專訪時,感慨地說﹕「我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在香港讀書,是個香港女。回頭看看我的腳印,雖然經歷了既驚險又艱苦的日子,但對參加抗日的選擇,我是無悔無憾的。」
黃婆婆:榖物藏手槍 險遇日軍搜查
深圳白石龍村,曾是東江縱隊羊台山根據地的中心,村內的黃忠元婆婆也曾是東江縱隊的情報員,當時被稱為「小鬼」。現年96歲的黃婆婆憶述,當時自己只有20多歲。在香港文化人士大營救時期,為了幫游擊隊送槍,一次還險些被日本人捉住,「捉住了就是死路一條」。黃婆婆說,那次自己擔了一擔榖,內藏兩支手槍,要送往東門,結果在蔡屋圍遇到日軍崗哨搜查,後來在兩名游擊隊員掩護下才得以脫險,她說當時拚命地跑上山,至今想來還心有餘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