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人登記捐遺體
【明報專訊】醫護救人不可只靠書中理論,大體老師正是醫科生從實際解剖中累積經驗的寶庫。醫科生羅澤銳說,教科書把人體每部分分開繪畫,又會以不同顏色清晰標示,解剖看似容易,但面對真實人體,便要講究手術刀切割位置與深度,遠比想像中複雜。他憶述初時經驗不足,費了好些工夫才能從胸腔的大堆血管中,找出位置較刁鑽、鄰近背柱右側的「奇靜脈」。
部分遺體供醫學研究用
港大遺體捐贈項目統籌陳立基說,每年平均需23具遺體供醫科生分組解剖。近年港人對捐贈遺體的接受程度漸高,目前約4600人登記,願於死後成為大體老師,今年上半年已接收約20具遺體。除作教學用途,部分遺體會撥作醫學研究或製作標本,惟因存放空間有限,有時需婉拒捐贈。
曾患惡疾亦可捐 觀察病變影響
陳補充,捐遺體沒年齡或性別限制,即使生前有頑疾,例如曾施手術切去大腸或因糖尿病截肢,仍可成為大體老師,學生更可藉此觀察病變後的身體結構;捐贈者亦可同時捐贈器官救人。不過,如遺體曾接受法醫解剖或因傳染病離世,則不可捐贈。大體老師完成使命後會火化,家屬可選擇取回骨灰,或將骨灰撒在紀念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