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政策宜調整
這幾年,中國在南海步伐之大令人吃驚,先是控制黃岩島,再是封鎖仁愛礁,又是在極具爭議的西沙群島海域搞探鑽平台,又是規定了南海休漁線。當然,最大的衝擊還是最近一年的大規模的造島。這些舉動,加上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不願意接受國際法仲裁以及海軍軍力的急速增長等,引起鄰國和相關國家的重重憂慮。諸多國際媒體都分析,中國完成造島工程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宣告南海防空識別區,再下一個目標就是實際控制整個南海。這無疑是各國所無法接受的。在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下,於是又有各種例如讓日本加入南海巡航、美軍重返菲律賓、邀請美軍進駐中業島,甚至美越聯手等等真真假假的傳聞。一時間,甚至已經有南海是否會爆發中美軍事衝突的分析。局勢的發展令人擔憂。
南海問題分為3個層次,領土爭議、海洋劃界和航海自由。
從國際的視線看來,南海諸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黃岩島)都是有爭議的領土,衡量各種因素,各國都不乏一定的理由。中國在1929年已經簽署了非戰公約,接受不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手段的原則,聯合國憲章更把它作為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南海爭議各方目前所佔有的島嶼,特別是通過戰爭得到的島嶼,在國際法上都是無效的,最終歸屬必須通過國際法或和平而平等的談判去決定。
根據陸地確定海洋的原則,在解決領土歸屬之後,只要遵守國際海洋法公約以及持互相體諒的原則,南海劃界並沒有本質上的困難。即便在領土歸屬尚未解決的情G下,達成不涉及爭議領土的海域的劃分也並非不可行。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國際公海。早在中國聲稱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前,各國已經不受限制地在南海自由航行兩千年了。南海的航海自由即是國際社會享有的歷史性權利,也早被國際海洋法公約所明確支持。這種權利,不應該被單方面剝奪。
本來,這些都是很明確的原則,但是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中國的九段線,它覆蓋的範圍大大超過了國際法的規定。九段線是1947年蔣介石政府地圖開疆的結果,從種種史料看,當時劃上這麼一條線的唯一目的就是確定「接收」領土的範圍,所以它只是一條島嶼歸屬線。在之前和之後的一系列法律條文和實踐中無不符合這種理解。在1990年代之前,也沒有出現爭議。如果一直是這麼理解,那麼現在也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可是90年代時,台灣政府率先提出了九段線內是歷史性水域的觀點,頓時引來各國的爭議,甚至台灣參與討論的學者也多不支持這個說法。後來在各方壓力之下,台灣改為了歷史性權益這個較為低一些的要求。與此同時,由於國際海洋法公約的生效,部分大陸的專家也開始試圖用歷史性水域、歷史性權益,甚至領海線之類的理論去論證九段線。中國政府則模糊其辭。其目的,無非就是希望通過九段線取得海洋法公約一般性規定以外的權益。但從各種證據來看,那些論證都是站不住腳的。同時,在道義上也是落在下風的。
就海洋劃界而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都是二戰後國際社會賦予沿岸國的權益。原先理論上說,除了領海之外的海域都屬於國際公有的財產,從現實的角度看,各個海洋科技強國實際佔有了這些資源。舉個例子,當時有幾個國家能夠有能力在海底產油呢?如果沒有這些規定,海底油田不就是給美英等強國瓜分了嗎?所以,國際海洋法,如同一切法律一樣,是對弱者,即第三世界弱國的保護。中國當時是深度參與而且熱切支持的。現在的做法有違當初的正義立場,損害鄰國的正當權利。
就航海自由而言,中國企圖限制國際社會在歷史上一直擁有的在南海的航海自由權利,既有違法律和道理,也和中國要成為海洋大國的志向相悖。試想,如果中國限制了各國南海的航海自由,那麼日本也有道理限制中國通過琉球群島島鏈進出太平洋的自由,印尼和新加坡也有道理限制中國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自由。那麼要成為海洋大國不是一個笑話嗎?當然,中國慣於使用「中國邏輯」,但這種邏輯在中國國內行得通,在國際恐難服眾。
依國際法而行 塑造正面形象
目前,中國大力推行一帶一路戰略,向國際社會表達了共同繁榮的願望,這無疑是值得讚揚的。但中國在南海的政策,可能受到民族主義的影響,卻和這個總體戰略相違背。中國不能一方面說要和東南亞打造命運共同體,一方面罔顧鄰國的合法利益;不能一方面要和世界互聯互通,一方面又在海上畫地為牢。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放棄過分的主張,依照國際法而行,看似有所損失,實際上卻塑造了正面的形象,改善和各國的關係,甚至根除了核心的矛盾,為中國領導世界創造有利的條件,實際上是丟了芝麻撿了西瓜。中國常指摘美國挑撥,但如果中國和各鄰國本無矛盾,美國又如何能「挑撥」呢?
上周末,美國務卿克里訪華時直接向中國提出這個問題,讓中國「徹底明白」美國對南海的航海自由的態度。但如果中國不明白得失的道理,很難對克里之行抱有希望。其實,無論中國、美國還是東南亞各國的人民,無不希望南海能夠安定繁榮。中國既要維護合法的利益,也不能罔顧他國的利益。在南海政策上表明態度,調整策略,方為上策。
作者是旅美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