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藝團「非一進一出」 機制「不止由技術官僚處理」 羅淑佩:KPI重質,也考慮觀眾量
【明報專訊】文體旅局正檢討資助藝團制度,擬建立主要表演藝團(俗稱「九大藝團」)的進出機制。局長羅淑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決定藝團「上落車」不止單看數字或只由「技術官僚」定斷,不傾向「入一個就要跌一個」;政府既然撥出公帑資助,重視藝術價值之餘亦需重視效益,「你的演出再好,但沒人欣賞也是搞不定」。
《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去年11月出爐,當中提出九大藝團「進出機制」掀起藝文界關注,事隔4個月,機制仍待醞釀。羅淑佩於《藍圖》面世翌月接任局長,她接受本報專訪時首度談及進出機制,稱當局正制訂新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評核藝團表現,強調對機制設定持開放態度,而且「一直在討論」,「不想很長官意志、一刀切」,正待局內梳理建議。
稱個別藝團「需加把勁」 倡爭商業贊助
不過羅淑佩提及,將來的進出機制KPI要重質也重量,免不了考慮藝團知名度及觀眾人次。她說,明白藝術有時曲高和寡,「如果真的曲高,不要緊;但如果不是『曲高』,又怎辦?」羅又稱政府「每一元資助也是公帑」,「如果納稅人、亦即你的觀眾沒人願意看,那我還應不應該給那麼多資助?」要同時平衡質素和效益,羅承諾日後進出機制不會只由「技術官僚」處理,亦有業界或專業人士「幫我們一起看」。
現時九大藝團直接獲文體旅局資助,今年《財政預算案》預留近3.9億元撥款。九大藝團近日向政府提交三年發展報告,羅淑佩形容近年它們進步良多,並非所有藝團均靠政府「養茈式v,惟「個別有些(藝團)真的需要加把勁」,建議藝團爭取更多商業贊助。她無透露將向哪個藝團「開刀」,強調日後的進出機制不會「一年就換一換」,以免藝團面對不明朗前景,機制亦非「入一個就要跌一個」,也有可能增至10個團、11個團。
進念:場地不足 非我們不想做多兩場
九大藝團之一、「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表示,各團有不同特色及票房模式,冀當局做任何決定前先與九大藝團會面,「認識多一點具體運作」。他稱,九大藝團過往一直推動本港藝術發展,期望政府先肯定他們的努力,再談如何改善,「做得幾好、幾不好,(政府對藝團)都應要有一個交代」。胡又稱,演藝場地不足下,大中小藝團均需爭奪康文署場館,「我們排練已要好似小販般周圍去」,強調無藝團會期望票房不濟,「不是我們不想做多兩場」。他認為政府與其斟酌哪個藝團「上落車」,不如先「做大」九大藝團,包括協助進駐西九文化區,既可滿足場地需求及增加觀眾,亦能騰出康文署場館予中小藝團。
劇團「非常林奕華」連續兩屆入選藝術發展局的優秀藝團計劃,自2019年起獲兩次5年期營運資助至2029年,或有望躋身「主要表演藝團」之列。藝術總監林奕華回覆本報表示,新冠疫情後觀眾對於走進劇場的熱忱不復從前,影響全球藝團,劇團亦正改變以往「演出開始、演出作結」的模式,抗衡速食文化,期望未來劇團有足夠時間空間與觀眾長期交流。
現時九大藝團每年須提交年終自我評估、財務報表和年報等。上月《預算案》亦為它們定下服務指標,包括舉辦約500個須購票入場的演藝節目、約1.6萬個藝術教育和觀眾拓展活動,以及接觸逾61萬觀眾。
明報記者 葉希雯 黃Y暉 李大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