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人生:愛情路上立地成佛
【明報專訊】何昊禧(Raphael)生於佛教家庭,一歲便已皈依,「自小開始接觸佛教,媽媽甚至說笑道當年她『佗』住自己時,在她肚子裏,(我)已去過佛寺」。自小信佛卻從未認真學佛,直至兩年前從失戀經歷到莫大痛苦,才使他正式學佛,以佛學道理面對打擊。他把在愛情中的領略寫成新書《佛繫愛情》,希望幫助受苦的人走出情困。
因為失戀 所以學佛
少年時的Raphael會隨家人到佛堂聽經念佛,但那時並不了解佛法,經文也無法撫平他桀傲不馴的個性:罵髒話、穿耳洞、不告訴家人便到女生家過夜……佛學道理對他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治情傷。學生時代的他每逢情場失意,總會觀看法師講解愛情苦難的網上短片「自療」。有次Raphael為伊人沒有回覆信息而傷心,又再收看法師的「講經」短片,「(法師)說得很對,真的要放下,我還是不需要(愛情)了」。看至半途,她忽然傳訊問候,他馬上拾回已經放下的心,「不管了,不看了,我還是先回覆她好了」。
直至兩年前失戀,Raphael母親提議他試看法師講解人生痛苦的影片,被法師說的「世間的享樂都不是我們真正快樂的來源」點醒;加上經歷過10多次感情挫敗,他早已厭倦離合,希望早日脫離苦海,「這個循環令我很累,真的很想找到能幫助自己快樂的方法」。
聽經變講經
兩年前的失戀,成了Raphael認真探索佛法的契機。「原來分手的感覺是如此痛苦,那時心底便有個想法,很想日後有機會可以幫到其他受情困的人。」他讀到《金剛經》一段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後釋懷不少,亦由此發現經文當中療癒、安定人心的力量。於是Raphael在兩年前開設Instagram專頁「佛繫」,以佛學角度點化眾生。
瀏覽「佛繫」的Ig,你可看到以經文拆解愛情關係、引述重點經文的帖文;另因Raphael是社工,常接觸有着各樣經歷的人,他亦有將故事化成帖文內容,融合佛法及心靈療癒元素,鼓勵網民,「想做一個方法給大家信心,肯定大家的付出」。兩年下來,他藉Ig跟不少人結緣,有網友私訊分享感受,說因帖文頓悟了一些道理,或覺得「有人陪伴」不再孤單。幫助他人,同時接收到正面反應,令他欣慰。
佛學其實好貼地
「講佛偈」的Ig頗受歡迎,2022年9月Raphael獲出版社邀請寫書,「當時腦海中第一個念頭,便是『佛繫愛情』,很想去回應自己當初為何學佛的心願」。他說師長從小教我們將來要找好老公、好老婆、要結婚生小孩等,「這些全都是愛情。這是一個社會的norms(規範),告訴我們需要愛情,然而愛情亦會帶給我們許多煩惱、痛苦」。佛陀曾言「情不重不生娑婆」,人正因有情執才生於世間,Raphael與身邊朋友屢屢為情所困,自己亦從這些愛情經歷發現許多人皆有相似經歷,故第一部著作選擇以愛情入題,除回應學佛的契機,亦是有感愛情是人人皆需學習的人生課題。
《佛繫愛情》最終於今年6月出版,書中以佛學元素如「無常」、「幻相」、「執著」等命名章節,既呼應Ig帖文,Raphael亦認為佛法一直藏於生活之中,期望普遍讀者明白這些字詞。他舉「無常」作例,大多數人認為此詞代表事情變差,但它實指由好變壞、壞變好的過程,我們今天跟某人很投契,將來或會因某些原因而疏遠,所謂無常,不過如此「貼地」,「不需要很多轟動的經歷,當我們回顧自己人生,總會見到(佛法道理)不斷出現在生活中,只差在我們有沒有發現」。
■知多點
「慈悲」是什麼?
我們不時會聽到「慈悲」一詞,它乃佛教用語:
慈:指給予眾生安樂
悲:指拔除眾生的痛苦
兩者結合,後俗訛為慈愛、悲憫的同義詞。不同人基於各種前緣投入宗教或學習道理,如Raphael從認真參佛、寫「講經」帖文及著作之中,學會何謂慈悲。現在面對不喜歡或曾傷害自己的人,他會嘗試理解對方,內心因而變得舒暢;另因不忍動物受苦,他兩年前開始成為素食者,「『慈』即我們如何去對人好。為什麼我們想對人好?正因我們有『悲』,想拔除對方的痛苦」。
不像我們讀過的小說,佛理沒有令Raphael斷絕七情六慾,他依然難免生氣難過。他從法鼓山聖嚴法師分享「四它」道理中,領略到如何面對人生上種種事情: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我們學會面對個人情緒,就是對自己發了慈悲之心;當我們接受情緒再去處理它,便會累積起智慧。
■佛繫愛情Q&A
有愛情煩惱?Raphael用佛學角度為你們指點迷津。
問:很想「出pool」(談戀愛)……可是哪有男/女朋友!
答:不妨問自己為什麼想「出pool」——「真想有人陪伴?想對方陪伴我們做什麼?為什麼想?」接下來再問自己:「是否受了朋輩影響所以想談戀愛?」看到人有對象所以自己也想有,還是認為若無法「出pool」,就代表自己很差勁、沒有吸引力?
問題始於內心,若不知道自己想怎樣,即使成功「出pool」也未必快樂。不妨多點反問:為何自己想「出pool」?
問:心儀對象不喜歡自己,可以做什麼令對方喜歡我?
答:不要嘗試令對方喜歡自己,這樣是不會得到他/她。談情並非做功課,努力不一定有100分,而是講求彼此感覺。可找一些令自己快樂的方法,不要強求別人喜歡自己,同時要明白:緣分未必可以強求。
問:沒有錢,即是不用拍拖啦……
答:談情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如佛教所說,愛情其實不講求物質,當中有許多層次,如彼此心靈上的交流、陪伴支持等都是愛。對我而言,這種愛反而令關係變得更長久深入。
文:賴小苡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