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手札:不常見的田中鳥
【明報專訊】春天的陽光明媚、溫暖的氣息讓大自然恢復了生機。小花們爭奇鬥艷地競相開放,生動多彩,與人類和諧共存,成為了春天畫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中除了可見茂密農作物、各式動物與昆蟲,更可見到3種不常見的鳥。
戴勝
古籍《山海經》形容最古老的女性神祇西王母外表「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她形貌與人一樣,但長有豹的尾巴、老虎的牙齒;喜好嘯叫,蓬鬆的頭髮上戴茪@種叫「勝」的裝飾。香港也有種名為「戴勝」(Upupa epops)的稀少鳥,偶見在冬春季的濕地和寬闊田野出現。
戴勝鳥,顧名思義就是戴荂u勝」(頭飾)的鳥。牠們頭頂長有華麗冠羽,平時收起來,興奮時則會展開;加上橙啡色的身軀及黑白相間的翅膀,色彩明亮艷麗。當牠揮動短而寬的翅膀時,彷佛一團耀眼的小火焰在空中騰躍。唐代詩人張何在〈織鳥〉一詩也描畫出戴勝鳥的瑰麗形態:「季春三月堙A戴勝下桑來。映日華冠動,迎風繡羽開。」
戴勝鳥喜歡吃小昆蟲及蚯蚓,擅用長而下彎的喙啄翻泥土,從窄縫中抽出小生物。捉到蟲時,牠們更會如玩雜技般將蟲拋接,再把蟲拋向喉嚨吞下肚。
傳統文化中,戴勝鳥象徵祥和、美滿和快樂。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戴勝鳥會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時段出現。「七十二候」是中國最早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用於導農事活動的曆法,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歲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穀雨初起時翠綠的浮萍在水中生長;5日後布穀聲聲,提醒人們要抓緊時機春播;再5日後羽翼瑰麗的戴勝鳥飛落桑林,迎接蠶蟲季節的開始。
牛頭伯勞
牛頭伯勞(Lanius bucephalus)只比麻雀稍大一點,卻異常兇猛。若你稍加注意,會發現這種特立獨行的自信小鳥喜歡站在樹頂、柵欄柱上或電線上等高處,以銳利的目光尋找獵物。伯勞鳥的嘴尖上有u,主要捕食昆蟲,經常停在高處搜尋食物,一旦發現目標,會以極快的速度俯衝捕食。
宋代羅願在訓詁書《爾雅翼》稱伯勞「夏至後應陰而殺蛇,乃磔之棘上而始鳴」,古人早觀察到伯勞是雀鳥中的猛禽,牠善於「制蛇」,只要鳴叫蛇就怕得盤成一團。牠們確是冷酷的「獵人」,有儲食的習慣,懂得把獵物插在幼細樹枝上,然後以強壯的u嘴撕碎食用。
《爾雅翼》又提到古代民間流傳茪@個關於伯勞的傳說:當天地萬物不能鳴叫時,唯有伯勞鳥能發出聲音,假如用伯勞踏過的樹枝鞭治小孩,即能加快其學習語言的速度。《詩經?豳風?七月》也載 「七月鳴鵙,八月載績」,「鵙」指的就是伯勞鳥。棕背伯勞叫聲複雜多變,能模仿其他鳥類的聲音。
褐翅鴉鵑
褐翅鴉鵑(Centropus sinensis)屬於留鳥,體型較大,外形似烏鴉跟雉雞之間的大型鳥類。牠的喙厚而尾長,眼睛暗紅,身上黑藍色和栗黃色翅膀形成強烈對比;擅長在地面奔走,屬於「爬行多於飛行」的鳥。褐翅鴉鵑棲於丘陵地及田邊,喜歡在灌叢下層覓食活動,習性隱密,受驚時會速入草叢或密林;平常喜歡獨自活動,繁殖時才配對。一些杜鵑鳥會於其他鳥類的巢堶惜U蛋,令其他鳥類養其子女,褐翅鴉鵑則不如牠們,會親自撫養後代。
據不少荔枝窩村民說,毛雞酒(以褐翅鴉鵑浸的酒)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常用於治療婦女產後血瘀、血虛、肢體發冷等,具豐富藥用價值。村中小孩常用大網捕捉褐翅鴉鵑,然後在其他市集兜售。
葉曉文--畫家及作家,曾獲青年文學獎公開組冠軍。喜歡透過繪畫和文字描繪香港自然生態。出版著作包括《尋花》、《尋花2》、《尋牠》、《尋牠2》及《隱山之人in situ》等。2021年於荔枝窩成立有機農場「隱山」。
文:葉曉文
圖:葉曉文、Nue Neun@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