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學3傑獲物理諾獎
驗證光子糾纏 開創量子信息學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3名專門研究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共享,分別是法國的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的克勞澤(John F. Clauser)和奧地利的蔡林格(Anton Zeilinger)。諾貝爾委員會表彰3人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量子信息學」的貢獻。他們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704萬港元)獎金。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說,3名獲獎者在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實驗方面都有重要貢獻。量子糾纏是指在量子力學中處於糾纏態的兩個或多個粒子,即使分開很遠距離,有些狀態也會表現得像是一個整體。量子糾纏理論於1935年由物理學泰斗愛因斯坦與另外兩名物理學家首先提出,又名EPR悖論。不過,愛因斯坦認為量子糾纏現象不存在於宏觀世界,戲稱這是「幽靈般的遠距效應」(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公報又提到,在量子力學的發展歷程上有一個著名的「貝爾不等式」(Bell inequality),如果它成立的話,那麼量子力學可能被其他理論替代。克勞澤提出了一個利用處於糾纏態的光子的實驗,其結果可以違反貝爾不等式,阿斯佩進一步填補了克勞澤實驗中的重要漏洞。蔡林格做了更多實驗,並且其團隊還利用量子糾纏展示了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即有關量子態的傳輸。
阿斯佩為城大資深院士
公報指出,3名得獎者利用量子糾纏態做了破天荒的實驗。實驗結果為基於量子信息的新技術掃清了道路,目前在量子電腦、量子網絡和量子保密通訊方面已有大量相關研究。
阿斯佩1947年生於法國,目前為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和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教授。他是香港城市大學高等研究院資深院士,2018年獲城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表彰其對教育和社會的貢獻;城大昨發出新聞稿,恭賀阿斯佩獲得諾獎。克勞澤1942年出生於美國,目前就職於他自己在加州創始的一家公司;蔡林格1945年出生於奧地利,目前為維也納大學教授。3人也是2010年沃爾夫物理學獎(Wolf Prize in Physics)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於香港時間今午5時45分公布。(路透社/法新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