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解碼:餐風露宿 無家悲歌
【明報專訊】2019年冬至前夕,康文署聯同警方在深水麚q州街公園丟棄無家者的家當,9名無家者早前向政府索償2000至13,290元不等,獲裁定勝訴,每人獲象徵式賠償100元,事件引發社會討論。無家者為何露宿街頭?社會可如何協助他們?
為何露宿?
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同路舍等社企於2021年7月9日晚上7時至10日凌晨3時,於全港各地數算無家者人數,數算出全港有1532名無家者,受訪者中約51.2%為首次露宿,「再露宿」者約36.1%,僅12.7%無家者從未露宿(暫居賓館及宿舍,未有露宿街頭)。中大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主任黃洪稱,疫情下不少人失業,部分人因而流落街頭,若港府未能推出相應措施,暫居賓館或宿舍的人可能會再次露宿。
露宿難題 何止無處容身……
1. 家當易失
露宿者的露宿環境受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同時難以看管個人財物,容易失竊。露宿者多棲身於公園、運動場等公眾場所,露宿期間亦可能面對場地管理人員、食環署、康文署等「清場」、清潔等行動。康文署2022年4月底與社區組織協會開會時,署方代表首次就於深水麚q州街公園丟棄無家者的家當向無家者致歉。康文署總康樂事務總經理關仲偉會上提出,署方日後會在大清洗之前14日張貼告示,通知無家者清潔日期及時間,並承諾清洗前一天會知會無家者;如署方要檢走無家者物品,必須先拍照記錄,並以黑色膠袋把無家者物品包好等。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4月初表示,相信短期內部門行動時的態度會有改善,但深水麚q州街公園案件揭示眾多問題未解決,例如部分政府人員將行動視之為「清場」而非「清潔」。
此外,政府近年以電子消費券取代發放現金,「套現」該券或違法。吳衛東稱,聽聞有露宿者有意套現消費券,他說因消費券設使用期限,無法「攤長來用」,露宿者買大堆物品亦無足夠位置存放,或會被人偷去。
2. 求醫困難
社協2022年9月發布《無家者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2022》,在恆常的中心服務及外展服務中,以問卷訪問109名正在露宿或上樓不足3個月的前露宿者,露宿期間曾身體不適者有97人,最多為牙齒問題(65%)。53名受訪者表示露宿時求醫有困難,當中67.9%稱由於「容易被偷取藥物、身分證、手機及財物」,62.3%稱「沒手機或手機沒電,難以預約、查詢或更改覆診日期」,54.7%人則表示「沒固定地址或沒地址可收信,難以收取醫院信件(包括覆診或檢查紙、帳單)」。社協建議政府制訂無家者友善政策,包括為每名向政府登記的無家者提供免費牙科服務、定期身體檢查,並增設免費洗衣及洗澡設施等。
3. 服務側重男性 女無家者支援不足
社協研究發現,女性無家者較多情感及精神層面的需要,有人因喪偶不想睹物思人而流落街頭,但目前無家者服務側重於男性,建議有關當局針對女性獨有需要,成立專為女性無家者而設的綜合服務中心、外展隊及緊急住宿服務,以間隔或獨立房代替「大通舖」,以及增設不限性別及關係的雙人住宿。
此外,社協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訪問15個女性無家者個案,有受訪者表示,女性無家者在街上不時受性騷擾甚至非禮,遇衝突時自衛能力亦較男性低。社協社區組織幹事薛錦屏稱,不少女性無家者曾遭性擾騷甚至性侵犯,或曾遭另一半情感上的傷害,冀政府聘用全女性的專業團隊,支援女性無家者精神需要。
宿位僧多粥少
新冠疫情下,餐廳堂食時間受限,社協2021年3月表示有逾400名「麥難民」晚上無處容身。吳衛東表示,社署資助的露宿者宿舍中,約六成宿位限住半年,很多人隨後再露宿。此外,社署資助宿位由2013年的202個,至2020年僅增9.9%至約222個,同期社署已登記露宿者卻由約780人增至逾1500人,增逾八成。社協促政府增露宿者宿位,並開放臨時收容中心予露宿者棲身。社署2022年7月回覆,現為露宿者提供資助宿位共228個,另有其他非政府機構提供392個自負盈虧宿位。
■試題舉隅
1. 利用資料,指出及解釋封面圖表的數據特徵。(4分)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列出露宿者可能面對的問題,並就你指出的問題各提出一項建議。(6分)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