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看文化:還未《消失的安妮日記》
【明報專訊】動畫《消失的安妮日記》(Where Is Anne Frank)借用經典著作《安妮日記》,訴說一段人類的黑暗歷史。電影由安妮法蘭克基金會策劃,希望以動畫電影的方式,講述「大屠殺」的歷史,以及接觸年紀較輕的觀眾。
故事開始於現今的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內,《安妮日記》中安妮假想的好朋友吉蒂並不知道戰爭已結束多年,深信安妮仍在世。在經營難民收容所的彼德協助下,吉蒂偷走了《安妮日記》,展開追尋安妮的旅途。
電影前半部分,吉蒂不相信安妮已死,四出尋找安妮的蹤[,帶領觀眾遊歷阿姆斯特丹與安妮相關的建築,如車站、圖書館及劇院等。然後故事透過吉蒂看日記的回憶和想像,開始訴說安妮在二戰時身為猶太人面對的種族滅絕情G。
安妮是普通的猶太女孩,本來過茧L憂無慮的校園生活。但納粹德軍突然到來,年輕的猶太人接連收到通知,要離開他們熟悉的地方,送到不同的集中營。猶太人被迫每天戴荂u大衛星」,在黨衛軍的監控下生活。安妮的家人為保護孩子的安全,將他們安置在朋友的工廠。安妮父親的朋友和牙醫也開始躲藏起來。每天陪伴茞酗H的只有兩軍對戰而低飛的戰鬥機聲音,以及收音機廣播。戰爭拖延日久,食物一天天短缺,安妮的家人和朋友每天都苦苦掙扎。
從大屠殺到難民潮
我們當然不希望再次出現上述極端民族主義或種族滅絕的行為。電影的中後段則提及,在我們表面和平的世界,還有另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就是難民潮。
電影安排了經營難民收容所的彼德和吉蒂,與來自馬里共和國的難民小女孩相遇。吉蒂巧妙以《安妮日記》的精神轉化為爭取難民居留權利的工具,並爭取到小女孩可留在荷蘭。當然,「大屠殺」與難民潮不是同一層級的事情,但從兒童權益的角度看來,孩子無辜捲入戰爭,同樣意味茈L們的生存受威脅。電影導演阿里科曼(Ari Folman)也在一些訪問提及,他研究過非洲難民流亡至歐洲的路線和方法後,覺得故事發生在阿姆斯特丹很合理,而且他也希望帶出地球上眾多孩子受戰爭威脅的信息。
電影結局一幕,吉蒂和彼得爭取難民居留權獲得勝利,並在冰面上共舞,雖然最後吉蒂消散在空中,但她與安妮帶來為人類擺脫苦難的精神,將永遠長存。
■知識增益
《安妮日記》由安妮.法蘭克所寫,內容摘錄自這名小女孩在納粹佔領荷蘭時期所寫的日記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她倖存的父親整理出版。《安妮日記》出版後受到大眾廣泛關注,多次改編為電影。此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書籍之一,是有關納粹暴行的真實紀錄。
文:中學副校長 洪昭隆
圖:資料圖片、劇照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