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手札:黃牛之瞳
【明報專訊】屈指一算,筆者由市區荔枝角搬進沙頭角荔枝窩村居住,剛滿一年了。荔枝窩村是香港新界北區、吉澳海邊的一條原居民村落,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
偏遠落後、位置「山旮旯」是荔枝窩村最大特色;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這堥S有任何車輛可以到達,只能搭船或徒步兩小時前往。
荔枝窩村為典型的客家圍村,圍牆之外就是農田。在筆者的小農場「隱山」附近,黃牛群在山間過荇鰜似的生活,群落數量時有不同,通常五六隻,少則三兩隻,也有獨行的牛。身軀龐大,動作緩慢、性情穩定是牠們的特性。
香港沒有原生黃牛品種,大多從廣東省及台灣一帶引入,昔日香港農民曾廣泛以黃牛及水牛作為耕牛。隨蚢L去數十年香港經濟迅速發展,自1970年代起,本港農業式微,農民不再種植稻米,耕牛因而「失業」遭遺棄。現時本港約有1,110頭黃牛及120頭水牛,分佈於大嶼山、西貢及馬鞍山、新界中部及東北部。
一隻500公斤的成年黃牛,一天乾草的需求量約為35公斤,因此,讓牠們走在路上,就能夠好好控制夏日失控瘋長的野草。
牛的嘴巴幾乎無時無刻蠕動不休,不是在磨牙,而是「反芻」。對於女孩來說,我們總有第二個胃來裝下飯後甜點,黃牛則更厲害,有4個胃,分別為瘤胃、蜂巢胃、重瓣胃與皺胃。
牠們低下頭,用舌頭把青草捲進嘴堙A粗略地咀嚼後,會先進到體積最大的瘤胃,混合唾液磨成細糰進行發酵,再吐回口腔嚼碎一段時間,吞入食道進入蜂巢胃,集結小分子的食糰,形成食糜,依次通過重瓣胃和皺胃,最後到達小腸和大腸消化與吸收。
村邊黃牛多有戒心,與人類保持距離,但也有兩隻年輕的牛經常主動靠近我,心情好時還會讓我摸摸頭。牠們睫毛修長、眼神溫柔,教我不得不想起「初生之犢」,諺語典故始於《莊子?知北遊》:「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莊子讚美眼前的「你」有如新生小牛,達到了純真渾厚、無知所求的修為境界。
「你們會吃牛嗎?」我問了幾個小時候養過牛的村民,有些答「會吃」,有些則耍手擰頭:「我絕對不吃」、「幫手耕田喎」、「日對夜對有感情謘I」
古代中國有段長時間,牛肉都被視為最高級的祭品。同時,由於牛是重要的農耕畜力,受到格外保護。西周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唐代法律也曾規定「??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致遠供軍,故殺者徒一年半」。
在印度神話中,白色的雄性瘤牛是濕婆(Shiva)的坐騎,是宇宙的神性象徵,因此大部分印度人都崇拜印度瘤牛;城市中同樣可以見到聖牛在街上自由行走,就算撞到人、吃了農作物也不會被驅趕。
而在2022年荔枝窩有機田區耕田的我,則對牠們吃草後留下的牛糞最感興趣。不少村民認為牛糞污穢而嫌棄牛群,我卻甘之如飴,樂於成為牠們的「剷屎官」。荔枝窩無車可到,搬運市售肥料自是極困難的事,因此,在地的荔枝窩牛糞,經堆肥後能成為滋養作物的天然肥料。牛以草為食,纖維量多,正因如此,對於泥土較硬或是屬於黏質土的農田,牛糞堆肥都發揮出驚人的土壤改良力,能讓泥土變得蓬鬆而具肥力。
黃牛可以說是香港野外最易遇見的哺乳類動物。黃牛耕乾田,水牛下濕田;但隨茩輕銋A業式微,黃牛「失業」後輾轉流浪於鄉郊。現在,牠們悠閒食草的姿態,已成山邊一道常見的風景。
葉曉文__畫家及作家,曾獲青年文學獎公開組冠軍。喜歡透過繪畫和文字描繪香港自然生態。出版著作包括《尋花》、《尋花2》、《尋牠》、《尋牠2》及《隱山之人in situ》等。2021年於荔枝窩成立有機農場「隱山」。
文、圖:葉曉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