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後被踢出大學感失望 再戰DSE考入另校 反修例生重投大學 盼社會接納更生者
【明報專訊】兜兜轉轉,兩年後的夏天,20歲的阿M(化名)再次以新生身分踏入校園。他在反修例運動因藏有攻擊性武器及襲警罪成,被判入更生中心,去年完成服刑後被某大學以影響校譽為由開除學籍,幾歷掙扎,決定再戰中學文憑試(DSE),上月考進首志願,升讀另一大學。迎來重生,但人生步伐已比同齡人慢了兩年,他仍對當時大學決定感到失望,「我坐完監,已受應有懲罰,是否應給予機會更生人士?想讀書及學番好,為何不給我們機會?這是雙重懲罰」,希望社會能接納他們。
明報記者 陳柔雅
上街因感不公義 藏械襲警判更生
反修例運動有4010名學生被捕,29%已被控,阿M是其中一人。時針回撥至2019年,阿M說那時不滿政府漠視百萬人和平遊行聲音及有警察涉濫暴,有感社會不公義,8月初開始上街,直至一次示威被拘控。他獲准保釋候審,其間應考文憑試並考入大學,上課數個月後被法庭判處罪成,入更生中心。
善導會幫助 獲學者邀請工作
每日步操、上課、吃飯、運動、磨鞋,阿M形容首階段在更生中心的生活儼如「軍營」,當時七成在囚者是反修例案年輕人,互相照應;第二階段入住中途宿舍,只能「點對點」上班或上學,不可自由外出,回到宿舍也會被搜身。那時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在善導會邀請下,讓阿M到中心工作,負責謄寫訪問錄音及協助研究。
指紀律聆訊草草了事 「損校譽」被踢
阿M事後應大學要求出席紀律聆訊,他說校方問了數條問題便了事,沒了解他服刑後有何成長。後來父母陪他回校,拆信一刻,三人無不震驚,校方以影響校譽為由開除他的學籍。由被捕、定罪到被「踢出校」,一次比一次愕然,他說懲教人員也對大學決定感到驚訝。同一間大學另一同期服刑的學生結果亦一樣。
葉兆輝曾去信該大學說明阿M為人及工作表現良好,但校方沒改變決定。警務處長蕭澤頤得悉事件後曾探望並鼓勵阿M,並私下提供協助。
阿M父母建議他到外國升學,但阿M考慮到仍有一年懲教署監管期,反覆思量一個多月後決定重考文憑試英文科,欲以兩年合計成績再報讀大學。過去一年,他一邊補習一邊在中心工作,直至上月監管期完結,放榜也傳來好消息,如願考獲首志願,升讀另一大學。
對港不抱希望 矢志「讀好書」
在別人眼中兩年光陰白費,但阿M有感學會了許多,對當時行為感後悔,也變得更成熟,在工作中認識社會需求及發現對資訊科技感興趣。不過,他不諱言對香港未來沒希望,認為民主倒退、教育及經濟發展轉差,長遠不打算留港發展,未來目標清晰,「就是讀好書」,畢業後或赴外地進修。他不覺政府有意或能夠修補撕裂,許多親友已移民,「若修補到的話,大家就不會走」。
感反修例被告遭遺忘
「改過為何不可接納?」
阿M說自己與朋友現時不敢多談政治,也很少重提反修例運動,「大家都是食飯睇戲打機」,嘆現時難發聲,「出聲不單止無作用,還可能要承擔法律風險」。社會回復平靜,但運動留下後遺,涉案年輕人陸續面對審訊及法律後果,「大家生活回復所謂正軌,不會太講這些,感覺(反修例被告)是被遺忘的一班人」,他希望社會記得及接納他們,「不止是社運案,任何人犯任何事,出來後無再犯事或做正行,不應再有標籤」。
阿M不怕別人知道案底,會誠實告知,「別人怎看控制不到,我做好自己CV(履歷),證明改過自新,看有無辦法令人改觀」。他見過犯重罪者獄中進修後仍能重投社會,但有反修例案年輕人想當車房技工也被拒,「我不明白為何因為政治案件就不可以接納我們?大家都犯了罪,大家都改過,為何不可接納我們?」
(反修例風暴)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