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公共圖書館授借權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新冠疫情下公共圖書館數度關閉,圖書館電子書需求激增。2020年圖書館電子書網上閱讀和下載次數較2019年增加約2.5倍。康文署稱正開發新的智慧圖書館系統,日後將增購新一代還書箱及多功能服務機,取代自助圖書站圖書機。
繳版稅制度未落實 先導計劃每本50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是教育、傳播文化、提供資訊的有力工具,亦是為人民思想樹立和平觀念與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本港設有公共圖書館,市民可免費借閱館藏。但讀者借閱後未必會再買書,變相令銷量減少。為彌補出版社損失,至2017年共有57個國家或地區設有「公共授借權」法例,按圖書館版權作品借出次數或採購總數,向版權持有人繳費。特首林鄭月娥於2017年提出研究在公共圖書館推行授借權,但本屆政府任期將滿,仍未有建議出爐。
對於引入圖書館授借權進度,康文署2022年4月回覆稱,署方2020年第二季開展3年期「推廣本地出版書籍及閱讀文化先導計劃」,斥資3000萬元為已納入圖書館館藏的本地出版書籍設立電子書目資料庫,至2021年底計劃納入7.8萬項書目資料,向計劃執行機構香港書刊版權授權協會支付約2540萬元,再分發出版社和作者,款項兩者對分。推廣計劃網站顯示,2020年借出量最高的2萬本書目分配金額為每本190元,其餘為50元。康文署稱已納入公共圖書館館藏的本地出版書籍均會納入電子書目資料庫,提供書籍封面、目錄和作者等資料,但不包括電子書。
本身是香港流行圖書出版協會會長的借閱權聯盟召集人李偉榮表示,先導計劃做法雖與外地授借權制度不同,仍屬進步方案,業界有得益。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表示,政府未有實行授借權,授借權費應按借閱量計算,才能鼓勵優質出版和創作。推廣計劃下,受歡迎書籍和劣質圖書得益相當,更易偏向每年可出版逾千本書的大型出版社,因小型出版社每年出版不足10本書,加上金額偏低,得益極小。
——綜合《明報》報道
.表1:香港公共圖書館館藏數字(萬)
.表2:香港公共圖書館借閱數字(萬)
◆知識增益
內地學術平台被指加價至千萬 中科院拒續訂
中國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指摘中國最大學術期刊平台「中國知網」(CNKI)以「千萬(元)級別」的續訂費用和「苛刻」的續訂條件,雙方談判無法達成一致,目前中國知網已暫停中國科學院使用權限。知網2022年4月18日稱消息「不屬實」,但中科院圖書館處有負責相關事件的人稱此事「屬實」。而自2016年起,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曾因漲價過高宣布停用知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2年4月25日回覆《長江日報》網上留言稱,已關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稱「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中國知網收錄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內地各大學圖書館基本都是知網的客戶,具壟斷地位,毛利率一直保持在約50%。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認為,知網掌握了核心的版權資源或買斷了絕大部分期刊的版權,「如果沒有理由或者理由不充分地不斷漲價,有可能涉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論此事稱,「開放科學」包括更開放、透明、協作和包容的科學實踐,與更易獲得、可核查且接受審查和批判的科學知識,並引述其2021年推出的《開放科學建議書》稱,以前七成的科學出版物被鎖定在付費閱讀的高牆內,但過去兩年在關於新冠研究的出版物中這一比例已降至約三成,表明科學知識可更加開放。
.公共圖書館發展(圖)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試描述「香港公共圖書館借閱數字」圖表的數據特徵。
實體借閱降
香港公共圖書館書籍及期刊與多媒體資料的館藏借閱量呈下降趨勢。根據資料,2016年書籍及期刊的借閱量為4893.3萬次、多媒體資料借閱量為157.1萬次,及後兩者均持續下降,至2019年跌至4385.5萬與116.3萬,4年分別下降約10.4%以及約26%。此外,資料提及新冠疫情期間公共圖書館多次閉館,令實體借閱明顯下跌,2020年書籍及期刊與多媒體資料的館藏借閱量分別為2330.9萬次與54.4萬次,與疫情前的2019年比較,分別下降了46.8%及53.2%,跌幅達一半左右。
電子書借閱升
香港公共圖書館電子書網上閱讀及下載次數呈上升趨勢。根據資料,2016年電子書網上閱讀及下載次數為21.5萬,及後持續上升,至2019年時為96.4萬次,4年增加約348.4%。此外,資料提及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市民在公共圖書館數度關閉下難以借書,令電子書需求大增,2020年電子書網上閱讀及下載次數為339.8萬次,與疫情前的96.4萬比較,增加約252.5%,變化頗大。
■延伸回應題
◆2. 解釋社會不同持份者推動閱讀文化時可能面對的挑戰。
1. 經濟因素
學校推動閱讀文化時可能面對因經濟能力不足帶來的挑戰。以學術期刊為例,有報道指出中國最大學術期刊平台中國知網收費高昂,有內地大學、智庫拒用。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推出的《開放科學建議書》指出,以往約七成科學出版物被鎖定在付費閱讀的高牆內。如學術研究的付費閱讀價格過高,或會減低市民閱讀意願,圖書館等機構亦可能因而難以購置有關期刊供市民借閱,除非政府設津貼,長遠或導致市民閱讀選擇減少,難以推動較全面的閱讀文化。
2. 圖書館借閱模式因素
公共圖書館借閱模式是政府推動閱讀文化時可能面對的挑戰。以新冠疫情為例,港府為減低人群聚集以減低大規模傳染病蔓延的風險,多次暫停公共圖書館服務,市民失去借閱的途徑。儘管圖書館有提供電子書借閱服務,但目前電子書館藏遠較實體館藏少,屬杯水車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是教育、傳播文化、提供資訊的有力工具,對豐富市民精神生活而言十分重要。若公共圖書館因公共衛生問題等突發事件閉館,對社會推動閱讀文化帶來嚴重打擊。
3. 法例因素
欠缺公共授借權問題是出版社推動閱讀文化時可能面對的挑戰。公共圖書館購入圖書、期刊等免費供市民借閱,有意見指出市民借書閱讀後未必會再買書,變相令銷量減少,出版社、作者或蒙受損失。以香港為例,暫未設有「公共授借權」法例,僅康文署2020年推出「推廣本地出版書籍及閱讀文化先導計劃」,按圖書館書籍借出量分發每本50或190元的費用予相關出版社和作者對分。然而出版社負責人楊子俊指出,計劃下小型出版社因每年出版數量較低得益極小,認為授借權費應按借閱量計算,才能鼓勵優質出版和創作。如政府未有推行完善公共授借權政策,長遠而言出版社和作者或因收入減少,影響出版和創作意願或質量,長遠或因優質圖書減少而影響閱讀風氣。
顧問老師:陳志華老師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