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疆慳成本 紡織廠自稱「脫貧中堅」
自2019年以來,德國學者鄭國恩曾多次發布報告和文章(詳見表),指摘中共在新疆地區強迫少數族裔進入工廠或從事棉花採摘等工作。2020年初,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公開要求會員企業抵制使用新疆棉。大量外企紛發表聲明棄用新疆棉和相關產品,導致新疆境內的服裝和棉紡企業受到嚴重衝擊,海外訂單銳減。
4月2日,雄鷹紡織以名譽權糾紛,向喀什中級法院申請判令鄭國恩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
洪龍珠稱,他從山東青島帶着1000多萬人民幣畢生積蓄到和田開設工廠,因出口服裝利潤微薄,將工廠設在新疆,可減少原材料運輸和生產成本。本來工廠已走上盈利正軌,未料鄭國恩的報告,不僅使很多少數族裔失去工作和收入,亦使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洪龍珠是朝鮮族,同屬少數族裔。他表示,南疆的維族人多以農牧民為主,他的廠和諸多已倒閉的紡織企業一樣,是新疆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他說,若要將從事農牧業的維族人培訓成為一名產業工人,耗費精力與時間頗大。「難道維吾爾族就只能做農牧民,沒有到工廠打工的權力嗎?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生活就違反了人權嗎?」洪龍珠說。
歐美籲遷離新疆 廠方斥礙進步
在受制裁期間,有歐美合作伙伴向洪龍珠提出,只要企業遷出新疆,不僱用維族工人,便不會受到影響,否則不僅訂單難以保障,連資金往來都會受限。他質疑以「強迫勞動」為由制裁新疆的棉紡企業,真實目的是為了逼企業離開新疆,阻礙維族民眾進步,成為新疆乃至中國發展隱患。
稱訴訟讓鄭國恩「正確」認識新疆
截至目前,法院要求鄭國恩應訴的傳票已經寄出,但未獲得鄭國恩是否應訟的回應。洪龍珠表示,因案件屬民事訴訟,希望鄭國恩不要過於擔憂是否會被當局扣留,「中國也是講法制的。你要還是擔心,就派一個委託律師過來。我們當面辯一辯新疆究竟是不是你形容的新疆」。他表示,更希望這次訴訟能夠使鄭國恩正確認識中國和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