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3港人北上工作 談兩地差異
【明報專訊】香港政府近年大力鼓勵港人到內地工作,坊間亦有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幫助港青體驗內地工作。事實上,不少港人到內地打拼,部分人選擇創業,亦有部分人到內地打工。本報今期訪問了3名在內地打工的香港人,分享他們的工作見聞,以及在人工水平、生活文化差異下,如何適應當地工作。
深圳.財務顧問冀助內地人長知識免受騙
中深未來(深圳)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錦華(Alan,圖),原於香港銀行界工作18年之久,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北上內地另覓機會。回憶當年,他表示,當年於香港大學修讀經濟學系時,曾經在香港匯豐銀行任兼職,了解銀行運作並產生興趣,畢業後隨即報名參加管理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
他先在香港分行工作24個月,每半年在不同部門學習新技能,24個月後前往英國實習一年。回到香港後,主要在資產管理部門工作。「在銀行工作是一個很難忘的經驗,記得2007年時與瑞信一起協助阿里巴巴上市,雖然辛苦但很有趣。」
金融海嘯後北上 一做13年
其後他離開匯豐,到英皇金融學習買賣黃金、期貨及股票等,接觸一些當時在銀行甚少接觸的範疇。本來他以為會一輩子在香港銀行界打滾,但2008年一場金融海嘯,令銀行業一片蕭條。「當年不少市民上街遊行、一單接一單的訴訟案件等,雖然我未被事情波及,但都難免感到心灰意冷。」剛巧在銀行公會的一個聚會中遇上人生伯樂,推薦他到內地工作,結果他由2008年在內地打工至今13年。
投資產品日賺12厘有人信
初到內地,他主要處理兩地人的財務事宜,協助內地人與香港人在另一方開設銀行戶口及成立公司,其後亦會協助創業人士貸款、租舖等。他坦言花了很長時間調整在內地工作的心態,主因是內地雖然非常富裕,但民眾金融知識匱乏、大多思想仍然停留在1990年代,較容易受騙,需要更多教育與指導。他舉例指,投資產品每天利息達12厘,仍會有不少人相信,更以層壓式方法推銷予親朋戚友,即使近年內地政府嚴厲監管,但這類型騙案依然在各地屢見不鮮。
看好通關後生意大增
對於內地金融行業前景,他表示,希望可以持續將香港學習到的金融知識帶入內地,令內地體制更成熟。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兩地民眾難以通關,他表示,留意到兩地人都渴望到另一方經營生意,而且近年需求愈來愈大,相信通關後,工作量會大增。疫情對他的工作影響不算大,他轉為協助不同城市的民眾經營生意,「由於內地市場龐大,一些公司經營欠佳,我們會提供財務整頓、經營顧問及協助轉型等服務,從中收取顧問費,類似『白武士』的角色」。他續稱,會計師行亦有提供類似財務管理服務,因此他是將香港金融模式搬上內地。他又指出,由於廣東省人口稠密,這方面服務需求非常龐大。
稱內地機會多 更易賺大錢
不少港人憂慮北上工作後,薪金會比香港低,張錦華認為,內地機會處處,更容易賺大錢,鼓勵香港人到內地創業、申領內地政府資助。另由於他是被引薦到內地工作,薪金方面以香港薪酬計算。他續稱,公司會同時支薪到香港及內地銀行帳戶,由於內地稅率高達三成,因此內地口每月支薪不多於1萬元人民幣,另外要供「五險一金」。1萬元以外的薪酬,則支付到其香港銀行的帳戶。公司位於深圳福田,他表示,每月1萬元人民幣已足夠在內地生活。
明報記者 黃清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