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太空競賽再現

[2021.06.10] 發表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茬陛C(新華社)
航天局發布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茬偎L程和茬鬥寣u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影像。(中新社)
美國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於2020年運載4名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後,他們所搭乘的載人龍飛船「堅韌」號(Resilience)2021年5月2日載4人順利返回地球(圖),標誌紎paceX首次載人往返國際太空站的任務圓滿結束。(法新社)

【明報專訊】科技實力為綜合國力之一,當中航天科技更牽涉軍事、太空資源競賽等不同議題。中國近年積極發展航天科技,包括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索火星的天問系列及人造衛星北斗系統工程。航天科技發展反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各國之間的太空競賽亦引發不少爭議。

◆中國航天科技主要發展

嫦娥五號登月

嫦娥五號2020年12月1日茬陘貒y最大的月海(月面低窪平原)、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Mons R▌ker)以北地區,其後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在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以及實現中國首次地球以外天體起飛。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兩公斤月壤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茬陛C這是自1976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乘阿波羅號返回地球以來,人類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樣品,也意味茪什磞足凰~美國及蘇聯後第三個於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稱,藉由研究月壤等物質,科學家可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得到研究太陽活動的必要信息。

天問一號探索火星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2016年正式展開,2021年5月15日登陸火星。中國航天局透露,天問一號計劃的科學目標包括繪製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調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徵和水冰分佈、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質組成等。

衛星導航北斗系統

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於2020年6月23日升空,標誌茪什磢瑤穫P導航系統「北斗」完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星座部署。

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研發北斗系統,1994年啟動建設。外交部2020年8月稱,北斗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國際搜救等服務,使用者突破1億,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開始使用北斗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說,基於北斗系統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應用。

◆各國航天科技發展爭議

1. 登月競賽再現

航天科技發展與軍力競爭、太空資源爭奪等議題密不可分。1950年代起美國及蘇聯展開長達20餘年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近年太空領域的探索則由多國競爭,甚至私人企業也加入研發航天科技。

美國的登月計劃於1970年代中止,各國近年陸續重新展開探月計劃,例如中國於2003年啟動預計歷時20年的「嫦娥工程」,以長期駐月為目標。印度2008年起展開無人登月探測器測試,盼在2022年完成載人登月任務。美國太空總署(NASA)邀請歐洲、加拿大、日本等國合作「月球門戶」(Lunar Gateway)計劃,盼未來10年在月面數公里上空建基地。阿聯酋亦宣布將於2024年發射無人探測器,登陸以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月球表面。

英國天文學家里斯(Martin Rees)稱,機械人開發及微型化技術進步,令無人探月變得便宜有效率,成各國重啟登月研究的誘因。不過NASA前副署長加弗(Lori Garver)於《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最迫切的問題不是再次登上月球或前往火星,而是拯救地球,認為NASA應透過研究水循環與大氣變化等課題,避免因氣候變化而糧水短缺、疾病增加與資源耗盡。

2. 太空武器威脅

衛星用途廣泛,反衛星武器成各國太空軍備的發展重點。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和印度曾展示反衛星能力,可在陸上、飛機或火箭等發射彈頭摧瓟穫P,或使用激光干擾衛星等,而近年趨勢是必要時可摧狶O國衛星的「殺手衛星」。

俄國近年被指研究「殺手衛星」,該衛星可靠近其他衛星拍攝及刺探情報,甚至攻擊干擾等。日本《讀賣新聞》2020年7月引述日本高官消息稱,除了俄國衛星靠近美國衛星外,中俄的「殺手衛星」多次接近日本衛星,擔心中俄正練習如何摧狺擖貌瑤穫P系統。該報2019年也曾報道,日本亦有計劃發射「殺手衛星」,並在發展破壞其他衛星電子設備的技術。

美國2020年7月指控俄羅斯在太空試射反衛星武器,警告俄羅斯對美國太空體系的威脅是「真實、嚴重且日益升高」。這是美國首次指控俄羅斯在太空測試這類武器。俄羅斯當時稱是測試最新太空技術,利用小型太空船的特製儀器近距離檢測其中一顆衛星,斥責該指控是反俄宣傳。

美國2019年2月發表有關太空威脅的報告稱,中國和俄羅斯正在發展能瞄準並摧瓟穫P的激光武器,威脅美國在太空領域的地位。中國外交部回應稱,外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並不是哪一國家,包括美國的私有財產,中國一貫主張和平利用外太空,反對太空武器化和太空軍備競賽。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2019年11月宣布,會在海、陸、空及網絡之外,將太空列為新的戰爭領域。北約秘書長斯托爾騰貝格(Jens Stoltenberg)指出,太空對民間與軍事活動的通訊、導航、資料傳輸均極為重要,不過強調北約不會在太空部署武器。

《外太空條約》

1967年生效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各國承諾只出於和平用途探索太空,並規定不得在太空使用及部署核武或大殺傷力武器,亦禁止在月球或其他天體測試和部署任何武器,但沒明文禁止在太空軌道部署大殺傷力以外的武器,亦未包括空中、地面或太空的反衛星武器,以及未有禁止開採月球資源的條款。

美國太空總署(NASA)2020年10月宣布,已與7個國家簽署概述未來探月原則的《阿提米絲協議》(Artemis Accords),當中不包括中俄兩個太空大國。簽署國承諾透明和平探月、硬體系統必須每個成員國都懂得操作,以及登記送上太空的物體等。此外,各國承諾當其他國家在月球發生緊急情G時會出手協助、公開科研數據、保育外太空和安全棄置太空垃圾。

3. 太空資源爭奪

太空不屬於任何一國,故雖然有關太空資源爭奪的意見愈來愈多,但各國對如何監管太空資源、甚至是否監管仍未有共識。

2018年有科學家發現月球南極隕石坑內部或蘊藏大量水冰,可轉化食水供太空人飲用,亦可分解成氫及氧用作火箭燃料。隕石坑部分山峰及坑口範圍幾乎長時間受陽光照射,日照可達200月球日,有助為太陽能板充電讓太空人長時間逗留在月球,吸引各國爭相探索。美國2015年通過《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允許該國公民有權擁有、銷售及轉移任何從外太空開採的非生物資源,惹來不少人反對。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的太空法律專家米爾米納(Steve Mirmina)指出,《外太空條約》規定各國不可佔領外太空,亦即美國沒有權力允許國民佔用外太空資源。

路透社2020年5月引述消息人士報道,美國正草擬月球開採協定,建議未來各國的月球基地周邊設立安全區,避免各國開發月球資源時出現紛爭,又會據國際法訂立框架,讓企業擁有其發掘的資源。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 2018年將一輛Tesla跑車送上太空,被視為藉機賣廣告。研究國際法的香港大學法律學系主任趙雲認為,隨虓U多人透過出售與太空有關的服務和產品,日後需研究在其他星球適用的法律、保險制度、太空船航道管理、環境保護等,釐清太空司法管轄權等問題。

4. 太空垃圾

人類探索太空的任務愈來愈多,亦令人關注太空垃圾的問題。2018年估計有超過75萬塊大於1厘米的太空垃圾圍繞地球高速飛行,秒速可達10公里,比子彈快得多,對在太空運作的太空站和衛星構成嚴重安全威脅。這些垃圾包括發射衛星時的配件,以及廢棄的衛星和太空站等。當衛星和太空站運作周期完結,就會逐漸離開原有軌道進入大氣層,它們一般會在進入大氣層時燒牷A但如果體積太大,殘骸就有可能墜落地面或海面,對地面建築、海上船舶甚至是人本身構成危險。

中國於2021年4月29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入軌,運載火箭長征五號B遙二的殘骸5月9日返回地球。中國官方宣布殘骸最終墜落於馬爾代夫群島附近海面。此前,歐美多個追蹤中心稱火箭殘骸失控,無法準確預測墜落位置,並稱它是1990年代以來墜落地球的最大太空飛行器,引發多國關注,擔憂受墜落波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稱,火箭殘骸再入大氣層燒蝕銷珙O國際通行做法;長征該型火箭採用特殊技術設計,絕大部分器件會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牷A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極低。

[通通識 第722期]

更多教育
爆point大全:新移民的身分認同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移民議題熱議,在不少港人向外走的同時,香港繼續迎接「新移民」。新來港定居者是香港人口增長的動力,帶來年輕勞動力和專才。不... 詳情
題型拆解:如何提出好建議?(續)
【明報專訊】承接5月27日一期的〈題型拆解〉,建議題的考核形式可分為兩類,第一種亦是最基本的,就是要求考生就處理某些問題或爭議上,提出一些有... 詳情
觀點與角度:檢討自資專上教育
【明報專訊】「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下稱小組)2018年底向教育局交報告,建議學院在合理試辦期內「收生人數持續並遠低於院校目標」,可視... 詳情
新聞測驗:
【明報專訊】■(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21年5月24日公布「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評審了8... 詳情
【明報專訊】1.B 2.B  3.A  4.A  5.D  6.C [通通識 第722期]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