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食堂:愈毒愈美麗(上)
【明報專訊】■﹏原文
道光時,蘇州寒山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1】者、掛單【2】者,凡一百四十餘人。一日,忽盡死於寺。鄉保【3】為之報縣,縣令往驗。
適【4】一灶下養【5】死而復蘇,令問僧食何物,對【6】曰:「食麵。」令復詳詢煮麵之人,與澆麵之湯,灶下養對曰:「今日為主僧【7】生日,特設素麵,以供諸僧。我適見後園有二蕈,紫色鮮豔,其大經尺,因【8】擷【9】以調羹澆湯。但覺其香味鮮美,未及親嘗,忽然頭暈倒地,不省人事。今甫醒而始知諸僧食麵死矣。」
《清稗類鈔.僧食麵致命》(節錄)
■﹏註譯
【1】住持:佛寺的主持
【2】掛單:指遊方僧侶到寺廟投宿
【3】鄉保:地方小官
【4】適:剛巧
【5】灶下養:廚房工的貶稱
【6】對:回答
【7】主僧:與「住持」同義
【8】因:順
【9】擷:摘取
■﹏語譯
清朝道光時,蘇州寒山寺的僧人有老的、弱的、本廟主持的、外來投宿的,大概一百四十多人。有一天,他們忽然全都死於寺廟堶情C地方小官將此事上報縣城,縣令便前去查察。
剛好有一名廚房工死而復生,縣令問他,僧人都吃了什麼,廚房工回答:「食麵。」縣令再詳細問及煮麵的人,以及淋到麵上的湯,廚房工回答說:「今天是本廟主持的生日,特設素麵,用來供應所有僧人。我剛好看到後園有兩朵蘑菇,紫色鮮豔,它們直徑有一尺長,順手就摘來調製淋在麵上的羹湯。不過覺得蘑菇的香味鮮美,自己未趕得上親自品嘗,忽然就頭暈倒地,不省人事。現在剛剛醒來,才知道一眾僧人食麵死了。」
■﹏知多
〈僧食麵致命〉的情節鋪排十分出色,開頭只用簡單幾句,介紹時間、地點和人物,隨即切入事件的懸念── 整間寺廟的僧人一日死盡,給讀者突如其來的衝擊,毫不拖拉,令追看性大增。然後視角跟隨縣令的深入調查,逐步揭開殺人事件的神秘面紗。
毒菇煮湯,食用而亡,是故事釐清的第一個重點。百多年前清代出現的情節,現在看來也並不陌生,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市民亂吃食物中毒的新聞,輕則內傷,重則身亡。中毒食物當中,蘑菇出現得最為頻密,可能是因為比較常見,回家途中、山徑兩旁,甚至有些極為潮濕的家居,廚房、廁所也有長菇的可能。難以分辨這些蘑菇能不能食,但來歷不明、品種不解的東西,不採摘食用是最安全的上策,百來年過去了,有些人仍是不懂汲取教訓。
一人煮食影響眾人的橋段,令我想起韓劇《屍戰朝鮮》,中毒的情境大致相同,劇集中的平民吃了什麼?引發的是生還是死的後果?就留待大家發掘了。劇集的聲影更能突出緊張氣氛,不過懸疑的營造和節奏的控制,清代的〈僧食麵致命〉做得更好。
故事接續釐清的第二個重點,留待下回分解。只能「劇透」一點,作者晚清遺老徐珂再掀起後續的一番探查。可能是懸疑片看得太多,筆者總覺得自己是捕快、偵探,不忘推敲角色行為背後的可能。全寺只有廚房工一人生還,大家也傾向相信這份單一證供,但廚房工是真的「好心做壞事」?還是一次完美的殺人計劃?可能你也有類似的猜想,何不續寫或改寫一段,說不定能寫成具創意的故事。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常任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降迭n學者嘉賓,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5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