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練筆:範文作者例子應用——杜甫
【明報專訊】杜甫有積極入世之志,他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目睹黎民的疾苦,寫戰爭為百姓帶來的苦難,在顛沛流離之際依然為國事憂心,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代表。若寫作時談人生意義、談仁民愛物、談忠君愛國,均可以杜甫入文,以下略舉寫作示例。
●作者例子(表)
■杜甫
◆處世態度
.積極入世
.悲天憫人
◆名言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語譯:
使皇帝成為堯舜般的明君,移風易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此為杜甫寄寓成都時所作。面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他並沒有心生怨懟,反而體念天下寒士此刻的狼狽和苦難,發願若天下寒士得遮風擋雨之所,自己的茅屋破牷B自己凍死亦是心甘情願。
◆人生經歷
•困守長安十年,歷盡辛酸•
杜甫有讀書人的積極入世思想,他有巨大抱負,自謂能「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成為重臣,輔助聖君)。他來到長安,獻賦上書,干謁贈詩,希望求得引薦,但願望落空。十載長安,歷盡辛酸,過荂u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早上敲豪貴人家的門,晚上追隨肥馬沾滿灰塵。吃別人的剩菜殘羹,處處暗感艱辛)的日子。
●變用示例(圖)
〈談責任〉
誠然,責任是人必須面對的一環,但將責任看得過重,亦是自傷之舉。古往今來,不少人為責任勞損身心,甚至為其而亡,實在可惜。君不見杜甫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誓要輔助明君,移風易俗?他進入長安,不斷獻賦上書,干謁贈詩,希望求得引薦入仕為官。結果困守長安十載,過荂u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辛酸日子,無所作為,貧困潦倒,滿腔愁思。君不見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一腔拳拳之忠,卻終不為楚懷王所信用?懷王對屈原的勸諫充耳不聞,結果落入秦國之彀,客死異鄉,繼位的頃襄王亦聽信小人之言而放逐他。屈原對楚國的責任心,使他無法擺脫國家危在旦夕的痛苦之中,最終懷石自沉汨羅江而亡。由是觀之,將責任看得過重,而不懂得適時放下,心中鬱結難消,最終也是傷害自己的身心靈。
〈想想別人〉
誠然,有些人偶爾的善舉與捐助,只是博取名聲的面子工程。然而,我們總要相信,人有怵惕惻隱之心,他們的助人是無私與不求回報,甚至好比佛祖割肉餵鷹,犧牲自己,也覺得當是如此,並不是為了計算什麼。此心發自「推己及人」的溫情與善意,是仁者的表現。且看杜甫寄寓成都之時,秋風怒號,捲走了他屋頂上的茅,群童欺他年老,竟把茅都抱走了。屋漏兼逢連夜雨,大雨不止,冷夜似鐵,夜不能寐。常人至此,當要大聲疾呼,哀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杜甫久經喪亂,心中想的,並不是要怨恨頑童欺負自己,也不是要怨懟蒼天對己不公,而是想到天下間和他一樣的寒士,是否也和自己一樣無安居之所?他想的是別人,當自己仍在狼狽和苦難之中,還要發願若天下寒士得遮風擋雨之所,「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間的別人,這種悲天憫人之心,乃是仁者之心。
.胡詠怡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職中學中文教師。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文:胡詠怡
[語文同樂 第4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