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懶人包:蟲治廚餘
【明報專訊】廚餘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最大單一來源,根據環保署2018年數字,香港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廚餘為3565公噸,回收率僅2%。現時本港小蠔灣廚餘廠採用厭氧分解技術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及堆肥,近年內地、台灣及新加坡則開始以「蟲治廚餘」。環保團體「南丫部落」試驗在南丫島以黑水虻處理家居廚餘,初見成效,每月可處理8個家庭約30公斤廚餘。
何謂黑水虻?
俗稱黑水虻的「亮斑扁角水虻」是腐食性昆蟲,生命周期約30日,成蟲只有數日壽命,幼蟲可24小時不斷進食禽畜糞便和廚餘,排出的糞便可用來堆肥;黑水虻本身蛋白質含量高,幼蟲或蛹可以出售作為飼料,例如用來餵魚。據央視報道,天津一家農場飼養了12.5萬隻雞,每日產生約百公噸雞糞,全以黑水虻處理。
南丫島試驗蟲治廚餘
「南丫部落」負責人陳錦偉表示,南丫島有不少居民本身自行回收廚餘,甚至購買容量10多公升的廚餘箱,加入酵母菌,將廚餘再造堆肥。南丫部落於2020年9月起推行3個月試驗計劃,在南丫島設置回收設施收集8個家庭的餐前廚餘。該回收設施由兩個膠箱組成,箱內放置數萬條黑水虻幼蟲,該設施被多間村屋包圍,距離最近的村屋只有5、6米,試驗計劃暫未有居民投訴有臭味。
在南丫島居住了10年的Wing表示,餐前廚餘包括洋b皮、火龍果皮、木瓜皮等,每周收集約1.5公斤,經黑水虻消化後成為肥料用來耕種,可減輕堆填區負擔。
促政府提供回收配套
不少街坊得知島上提供收集廚餘設施後都希望參加,冀試驗後盡快擴大收集量。陳錦偉稱若試驗成效理想,需更多資源擴大計劃,例如增加回收設施,及計算堆肥(黑水虻排泄物)或魚糧(蟲蛹)的產量與出路等,他稱游說更多居民參加問題不大,因島上不少居民習慣分類回收,問題反而是政府回收廚餘政策忽略了離島居民。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前副教授陳竟明認為,處理廚餘要因地制宜,有社區試驗以蟲治廚餘是好開始,促政府為新界及離島居民提供回收配套。
◆Quicktake
.內地、台灣及新加坡開始以「蟲治廚餘」,本港南丫島亦有團體推出試驗計劃
.學者認為處理廚餘要因地制宜,社區試驗以蟲治廚餘是好開始
■想一想
你認為在香港廣泛推行黑水虻處理廚餘計劃可行嗎?當中可能遇上什麼障礙?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bit.ly/3jyLNHo有效期30日
[通通識 第6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