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赤料倍增至2766億 財爺:未需發債
【明報專訊】港府大灑1375億元推出一系列抗疫紓緩措施,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港府財政赤字將較《財政預算案》的預期擴大,由1391億元增至2766億元,即由佔本地生產總值(GDP)4.8%,擴大至9.5%。有經濟學者認為,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本港的財政儲備仍較穩健,認為本港現階段毋須發債。
儲備扣剩8000億 陳茂波:穩健
陳茂波昨稱,政府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連同預算案提出的措施,總額接近2900億元,相當於去年本地生產總值近一成,與美國、新加坡等先進經濟體相若。陳茂波認為,為免經濟出現螺旋式下滑,避免大規模失業,縱使財赤因此大增,政府仍必須採取相應紓緩措施,而政府近日與評級機構接觸,對方亦表示認同。
對於有人建議港府發債,陳茂波說,港府發債需有目標,例如涉及市場發展所推出的銀色債券、綠色債券,亦有為工務工程發債。但他認為,扣除預算的赤字後,財政儲備還有8000億至9000億元,相當於14至15個月政府開支,公共財政屬穩健,若為籌措防疫抗疫工作發債,或會引起外界質疑政府有錢卻發債,財政紀律會否從此鬆懈,認為目前不是合適改變做法的時機。
學者:資助期較長 保企業實力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說,與外國資助僱主支薪的做法比較,本港的資助比率較低,但資助期較長,6個月的資助期完結已接近年底,估計疫情已紓緩,經濟可逐步恢復,他認為在資助額和資助期兩者間取平衡,現時做法合理,同時可保留企業實力,當經濟回復正常,公司的反應較快。
麥又說,部分人早前已失業,可能正領取失業綜援或培訓津貼,惟兩者金額較低,若與資助僱主支薪的金額差距太遠,或形成不公平的感覺。
麥莘才表示,根據港府數據,推出各項紓緩措施後的赤字比例與其他西方國家相若,認為評級機構將一視同仁地決定評級。他說評級主要影響發債,故對香港的實際影響不大,由於本港是少數有大量財政儲備的地方,毋須如其他國家發債。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