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人民最大的武器
【明報專訊】死諫
制衡公家權力講求監察,古代文人也愛勸諫時政,歷代也設有諫官制度。但因納諫及任命主導權在君主,汲黯、魏徵能以諫留名,前提是漢武帝、唐太宗容得下異見;更普遍的狀態是君主偏聽,唐宋八大家便有大量創作與進諫被貶有關,比干、伍子胥、東漢清流乃至明末東林黨人更因諫被殺。固然在捨生取義理念下,冒死相諫往往受歌頌,但成效上這些被殺忠臣全未能救國,反映與昏君硬碰硬恐怕只是「送頭」。
群起
現代流行聯署,古代也有類似方式——士人集體表態以勸諫。韓愈非議唐憲宗禮佛獲群臣力保,北宋大臣一同上疏罷免領導變法的王安石,明代「國本之爭」大臣要求神宗冊封太子,清末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後被康有為拿來吹擂),目標最終都能達成。但從後續看來,後患亦明顯:王安石罷相後黨爭更烈,明神宗氣得三十年不上朝,戊戌變法百日夭折——畢竟在君主說了算的年代,局部勝利很易被翻盤。
諷喻
《頭條新聞》諷刺警方引發風波,從歷史觀之這並不稀奇:古代諷刺高官的文人被罰是常事,劉禹錫、蘇軾即長年外放。當然歷史上也不乏諷諫高手,《史記.滑稽列傳》記有淳于髡、優孟、東方朔等高人以詼諧手法達至諷喻效果,既針砭時弊也不會有太大手尾。例如淳于髡出使立功獲齊威王賜酒,趁機侃談自己一高興便會多喝酒乃至胡來的糗事,說服威王不再通宵飲宴。話是易入耳了,但若君主一笑置之,臣下亦只能苦笑。
兵諫
終極的方法是兵諫,鬻拳攜兵器脅迫楚文王、唐朝禁軍要脅玄宗賜死楊貴妃乃至近代西安事變都是經典例子——但從古代頗多「清君側」謀反可見,這亦常常是藉口;大義所在但勢孤力弱亦往往死路一條,如漢武帝太子劉據。而受盡苛索的平民,為了生存也只有起事,才會明知死罪卻仍源源不絕。不過唐代亦曾出現一個異樣抗命方式:商人不滿朝廷加稅搜刮而罷市,萬人圍着宰相盧杞理論,終令朝廷讓步——似乎比香港還開明?
■延伸知識
日式農民起事
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號稱和平時代,農民暴動(百姓一揆)卻也不少,多因失收希望地方領主減稅。而世襲的領主若管治出現大岔子會有被撤封的可能,政治上與農民唇齒相依,通常都願意讓步,唯一代價是處死「犯上」的暴動領頭者,以保護階級制度。這與中國的農民起事大異其趣。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