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懶人包:行山避疫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香港出現行山潮,參考SARS時的數據,2003/04年度到訪郊野公園人次突破1200萬,按年升約一成。梅子林故事館導賞員兼「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表示,SARS疫情到中後期才出現行山潮,但今次疫情爆發不足一個月便發生同樣現象,多個熱門地點如城門、昂坪、龍脊等地,假日皆人頭湧湧。
行山客:旺過旺角
全港學校停課,不少市民攜幼避疫登山,以避開市區人潮,呼吸新鮮空氣。無奈山上人山人海,獅子山頂站滿「人鏈」,大帽山罕現車龍,市民笑言「多人過旺角」。山上大部分人沒戴口罩,有市民認為山上空氣流通,即使人多也沒太大問題,空氣一定比市區好。有遊人認為「能登山的人的肺應該沒問題」,不擔心有帶菌者。李以強表示,市民行山時可暫時除下口罩,呼吸新鮮空氣,休息時若有一大班人聚集,就應戴口罩。
口罩膠樽遍山野
不過,行山人數激增帶來垃圾問題,不少即興行山的市民於山上亂拋口罩、膠樽、紙巾等,李以強認為平常較少行山的人,郊野衛生及環保意識很低。漁護署上載短片,引用網上流傳市民在郊野棄置口罩的相片,稱亂拋垃圾無公德心,呼籲市民響應「山野不留痕,自己口罩自己帶走」。
行山專家:區區有後山
野外動向創辦人陳嘉俊表示,是次行山熱潮來得快,但仍未到高峰,若疫情持續,預料會有更多人在平日行山,不僅令垃圾問題更嚴重,亦會加速山徑耗損。他推廣「區區有後山」,呼籲市民毋須長途跋涉到熱門地點行山,希望將人流分散到各區,例如深水埗後山金山、元朗後山丫髻山、黃大仙後山獅子山等。
◆Quicktake
.SARS疫情到中後期出現行山潮,該年度到訪郊野公園人次突破1200萬
.行山潮帶來垃圾問題,在郊野棄置的口罩、膠樽與紙巾隨處可見
.專家推廣「區區有後山」,呼籲市民分散到各區的郊野行山
■想一想
.試說明郊野公園在香港的功用。
.不同持份者可如何改善郊野公園的環境問題?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bit.ly/2SaoVUf 有效期30日
[通通識 第6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