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去工作後,韓志耀帶茼菑v的核雕作品到瀋陽參展,吸引了一名大學教授的目光。
在仔細觀摩作品後,這名教授向他建言:「你的核雕構思、刀法、主題都很好,如果小船的窗戶能打開就更好了。建議你研究一下《核舟記》,看能不能用桃核微雕把文中描述重現出來。」
一語點醒夢中人。展會結束後,韓志耀一頭扎進圖書館,一字一句地揣摩《核舟記》原文,研究明代船舶、服裝、傢具等實物的造型和比例。《核舟記》入選過內地中學語文課本,明代奇巧人王叔遠於徑寸之木上大做文章,共刻有五個人、八扇窗;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共計 34個字,將蘇軾夜遊赤壁情景定格在一枚桃核上。
「但事實上,復原的過程並不輕鬆,比如蘇東坡和黃魯直的服飾到底是什麼樣?」 在查閱大量史料,花費半年時間研究,先後雕廢了九個核桃後,韓志耀終於在第十次獲得成功。「這種高難度作品不僅對桃核本身要求高,創作過程也絲毫馬虎不得,稍有敗筆或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會前功盡棄,想要一氣呵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他看來,核雕就像做學術研究一樣。「比方說在哪部史書看到記載,我會根據這個記載來推演,它還可能有什麼表現。」 韓志耀毫不諱言道,現在有些還原的「核舟記」很不嚴肅,人物服飾、船型等細節不尊重史實,想怎麼刻就怎麼刻。 「你既然是再現,就必須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要做大量功課。」
細節更精細 兩摘「山花獎」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韓志耀還提高雕刻難度加以創新。以作品「核舟記」為例,通過研究蘇東坡政治落難身分等歷史背景,同時兼顧藝術作品的美觀效果,按《核舟記》文章中描述的,從尺寸到比例再到情節,與原作品完全一致。但在創新「升級版」中,人物數量卻由原來的 5 人突破到 9 人,窗戶也由 8 扇增加為24扇,且都可以隨意開關。核舟中艙內刻入吹簫人、書僮和客人,把詩詞刻在船背上,直徑為3 毫米的小茶壺,壺心鏤空,蓋可開啟,壺嘴中空,通體通暢。
憑借「核舟記」的複刻版和升級版,兩枚令人拍案叫絕的小小桃核,一經亮相便技驚四座,也為韓志耀摘下了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榮譽「山花獎」。
在此之後,韓志耀又耗時三年創作了組雕「清明上河圖」,69顆桃核上刻有一百多個歷史人物,並憑此二度捧得「山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