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一衣帶水,人緣相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婚戀故事。數據顯示,近年兩地跨境婚姻蓬勃發展,每年跨境結婚數量約佔全港結婚總數四成以上。其中,港女北嫁數量增長尤為顯著,30年間增長11倍。婚戀專家劉金20多年前在深圳開設婚戀機構,見證兩地不少情感故事,跨境姻緣從早期港男北上的「老夫少妻」配對,演變為如今的精英港人覓知心良緣。「兩地交友成常態,年齡差距不斷縮小,文化和地域差異已不再是限制」。
20多年前,深圳處於改革開放起步階段,內地城市普遍較落後,相比之下,香港這顆「東方明珠」使港人身分自帶光環,是內地婚戀市場的「香餑餑」,劉金回憶,當時「老夫少妻」搭配屢見不鮮,機構為會員介紹港男收費也要高過一般配對服務。
跨過羅湖橋,來到陌生的深圳,有些港人因防備心理還鬧過不少笑話。劉金記得,機構剛開不久,港人會員大多十分拘謹,甚至不敢隨便飲公司的茶水,所以除非港人主動要求,公司一般不準備水;還有一次跟會員談到一半,對方突然要求借電話,才知會員擔心安全問題,上樓前跟香港朋友約定半小時未聯繫即報警。
港精英北上 婚戀首看眼緣
深圳發展日新月異,兩地隔膜愈來愈少。劉金近年帶港人北上交流、內地客南下香港遊玩,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兩地會員交友心態日漸平常,「是否港人不再是亮點,彼此投緣最重要」。同時,基層港人不再是北上主力軍,愈來愈多精英港人願將目光投向內地。公開數據顯示,近年跨境婚姻夫妻雙方學歷皆有提升,2001年兩地婚姻的港人中,只有約4%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至2016年相關比例增至17%,升幅超4倍。
有機構針對跨境家庭調查顯示,73%受訪者認為「只要喜歡對方,對方是否本地人並不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該分析稱,隨茖潀a交流增多,愈來愈多配偶在學校或工作環境相遇,就像結識本地人一樣自然。此外,內地不少年輕人世界觀較廣闊,包容性強,彼此溝通無太大問題。
劉金認為,近年來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系列便利措施,亦促成部分港人願意結識內地配偶,甚至在大灣區定居。她表示,近年不少年長香港會員,希望結識深圳、惠州等地的內地伴侶,願在內地定居。相比此前因條件差在香港找不到伴侶而北上的港長者,這些會員條件普遍較好,可自由選擇養老方式。另外,部分香港年輕人表現亦較為活躍,結交對象不拘泥於成就姻緣,志在交流及多了解內地文化。
跨境婚戀中克服南北文化差異的過程,也推動兩地民心相通。不少受訪跨境夫妻坦言,既然走到一起,就要更大包容對方,在重大原則性問題上保持一致,生活上「求大同,存小異」方能維持長久。在外國長大的港人趙小剛表示,兩個人在一起,最起碼要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保持一致。他將兩地融合過程中的衝突,比喻為常常吵架的新婚夫婦,「兩地文化差異大,生活習慣不同,一起生活發生矛盾和摩擦在所難免,需要雙方互相包容和理解。」
任「親善大使」 增進民心相通
有些跨境家庭則自覺擔任兩地文化「親善大使」,為親友提供更多深入資訊及客觀溫和意見,消弭兩地文化差異。
36歲的港人張小姐,五年前與籍貫湖南的鄧先生結婚後,選擇定居深圳。張小姐認為,不少港人對內地生活便捷程度和治安存在偏見,其實在深圳生活特別方便。她感慨道,「內地人勇於做出新嘗試,這幾年催生了不少新行業,如共享單車等。出行購物基本不用帶錢包,微信和支付寶掃碼轉帳十分方便,相反香港才開始應用不久,不少餐飲店還只能現鈔埋單,顯得相對落後」。她也常跟香港的親友分享內地最新情況,讓他們明白內地近年在各方面如城市規劃、市政衛生方面已大有進步,人民質素亦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