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南方澳大橋坍塌進入第3天,專家初步研判鋼索腐蝕是造成斷裂主因,但檢測範圍卻沒有包含攸關安全的鋼索,呼籲政府針對不同橋樑訂定強制檢測範圍。
台北市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婁光銘3日到斷橋現場了解狀況,他說,從南方澳大橋結構來看,支撐拱面與橋台的鋼索涉及到安全性,理應在檢測範圍;不過從檢測報告可以看到,鋼索並未納入檢測項目,未有人及時修補焊接,初步研判鋼索腐蝕是造成斷裂主因。
另外,涉及到鋼索與結構體連結的焊道,同樣不在檢測範圍內,就無法得知鋼索與主樑連結強度是否產生疲勞;因焊道涉及到當初施工品質,都有待進一步鑑定。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澳大橋斷橋事件在大陸也引起高度關注,大陸專家分析,前期是在大部分鋼索存在損失,當第一條鋼索鬆脫,內力重新分布導致剩餘鋼索無法支撐,造成連續斷裂。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退休教授劉俊秀告訴中央社記者,南方澳大橋是由弧形主拱利用鋼索吊起橋面的重量,鋼拱承受壓力、鋼索承受張力,車子每天往返通過橋面,使鋼索承受大小不同張力的反覆作用,就容易產生疲勞破壞。
當橋樑位於海邊時,受鹽害腐蝕較嚴重,鋼索就更容易斷裂。
劉俊秀指出,在設計鋼拱橋時,通常都會將「斷索」情況納入考量,也就是當其中一條鋼索斷裂時,旁邊兩條鋼索可一起承擔斷掉鋼索所受的張力,這樣就不會產生骨牌效應,導致鋼索一條接一條斷裂,最後結構全面崩壞。
劉俊秀提到,一般橋樑設計的年限為50年,但有時候可能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導致鋼索提早腐蝕,因此平常就要定期養護,透過目測或儀器檢測鋼索腐蝕的狀況並適時更換,才能保障橋樑的安全。
婁光銘呼籲政府,應該針對不同構造的橋樑訂定強制檢測範圍,才能確保橋樑結構安全無虞,避免憾事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