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駐英大使馬振崗把70年來的中國外交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毛澤東時期,奠定了外交基礎,制定了基本外交政策。第二個時期是鄧小平時期,制定的是富起來的外交政策。而現在中國正處於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期」。 中蘇決裂 「三個世界」修美日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蘇聯是首個承認的國家,中方派出的首任駐蘇大使也是曾與毛澤東、周恩來並列為中共三人領導小組之一的王稼祥,當時的外交路線是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在聯合出版集團與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社合辦的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中心主任張蘊嶺指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會議時曾計劃與美蘇全方位建交,但建政時恰逢冷戰,最後被迫選邊站,「一邊倒」是迫不得已,抗美援朝的代價很大,面臨制裁,延遲解決台灣問題。 張蘊嶺說,建政之初只獲得部分世界承認,中蘇決裂後1960年代外交空間進一步縮小,後來提出三個世界理論,改善對美、對日關係,外交才漸活躍,冷戰結束後,逐步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學者:60年代反美蘇偏離常軌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譽教授胡偉星則稱,外交是要講「形」和「勢」的,只能順勢而為,他認為1949年時的「一邊倒」順應當時全球的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去殖化潮流,是順理成章的。但後來60年代的既反帝(美)又反修(蘇),就偏離常軌了。 79歲的馬振崗回憶起少時的經歷說,他讀書時,「一聽到廣播婸﹞S和什麼國家建交了,就趕緊用本子記下來,還要在地圖上查查這個國家在哪堙v。當時,中國面臨歐美政治上的孤立,經濟和軍事的封鎖,頭兩年建交的總共只有19國,到1970年馬振崗到南斯拉夫使館工作時,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也僅55個。 直至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席位,才正式走上世界舞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