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颱風,可能是日本人必須面對的宿命。
9月8日晚,強颱風「法茜」(日本氣象局編號:15號颱風)吹襲東京。一夜之間,機場航班延誤,鐵路交通大亂。次日,在交通網尚未復元的情G下,首都圈JR各大主要樞紐車站(如新宿站、品川站、東京站、橫濱站等)出現大量準備出勤的上班族,車站頓時大排長龍,人山人海。在鄰近東京的千葉縣,颱風破壞了主要發電網,導致全縣62萬餘戶大面積停電。在35℃的高溫下,乘客平均需排隊5個多小時才能登上列車。
對外國人來說,日本社會應對颱風的方式是個謎。在香港,天文台擁有一套完善且人性化的預警系統,八號風球掛出,各大行業馬上停止營業。但在日本的常識是:火車不停,出勤不止。日本人在颱風日下不顧個人安危趕往公司上班,原因何在?
企業重視員工「態度」多於「業績」
要理解日本人的這一行為模式,首先必須理解日本的僱傭文化。在歐美世界,公司評價員工的標準主要依據其工作成果和其所掌握的技能。但在日本世界,除工作成果外,管理層更注重員工的工作態度。員工是否勤奮,是否合群,服裝是否得體,出勤有沒有遲到,有沒有違抗過上司命令,都是日常的考核標準。長期研究日本社會思想的慶應大學教授小熊英二在其新著《日本社會的結構:僱傭、教育和社會福利的歷史社會學》(講談社,2019)中,曾列出1980年代日本企業內部的人事考核指南,內容極強調紀律性、積極性和責任心。
上班族不再啞忍社畜文化
小熊教授指出,奉行終身僱用制的日本企業不僅考核員工的業績,還通過社內長時間互動來觀察下屬的人格,以決定其日後升遷。在一個這樣注重精神主義的氛圍下,日本人在颱風日下不顧個人安危趕往公司,就更容易理解。如果一個員工能夠在颱風日下仍準時上班,毫無疑問會被上司視為勤奮的表現;相反,如果因為颱風就不來上班,反而會有日後被上司算帳的風險。
翻開1945年6月的《朝日新聞》,據說當年即使在美軍B-29轟炸機的空襲下,日本的上班族也依然奮勇上班,以顯示對公司的忠誠和敬業。老一輩的日本人或許會調侃,空襲下都能上班,颱風又算什麼。但是,時代已是令和,而非昭和。
本次風災後,日本上班族在網上怨聲載道,強烈抨擊不顧員工死活的社畜企業文化,並諷刺讓員工照常出勤的公司是黑心企業,讓員工自主判斷是否上班的公司是混帳企業。
昭和防災體系未與時並進
經過了2018年颱風「飛燕」直襲大阪和因北海道6.9級地震而導致的大規模停電,日本社會已經開始意識到,昭和時代建立的防災體系已不足以應付如今日益極端化的天災。9月1日是日本防災日,NHK電視台特意製作節目,預想首都東京如果出現大面積停電的防範措施。在明年東京奧運會即將到來之際,如何進一步建立一個明確且人性化的防災體系和文化,是日本政府的當務之急。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