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號稱「中國諾貝爾獎」的第四屆未來科學大獎,7日在北京揭曉,三項價值100萬美元的獎項頒給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等四位科學家。
邵峰因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因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的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
開啟病原菌治療新途徑
邵峰,1972年1月出生於江蘇淮安,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過去十年來,邵峰博士實驗室發現幾種特異識別侵入細菌的細胞漿型式識別分子(PRR),揭示了宿主細胞炎症反應中區別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分子機理。邵峰的發現為探索病原菌感染以及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王貽芳,1963年2月20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錦標,1983年9月博士畢業,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教授。
王貽芳和陸錦標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附近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電子中微子振盪模式,精確測量了由於振盪現象而引起的消失概率。這種振盪模式的實驗說明中微子有可能破壞宇稱與正反粒子聯合對稱性(CP)。
審評採提名邀約制
大亞灣核電站作為反電子中微子源並配合周邊的山脈作為地下實驗室的遮罩,是世界上最佳的實驗場所。他們組織並領導合作組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包括設計和研製全同的探測器模組來消除系統誤差、和高靈敏度的宇宙線甄別探測系統,使得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具世界最高靈敏度。2012年3月,王貽芳和陸錦標代表大亞灣國際合作組宣布首次探測到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模式。一個月後,韓國的RENO實驗證實了這個發現。
作為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在確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豎向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