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港年紀最輕的求心男嬰許智愷,因患「限制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靠儀器「吊命」約半年,他捱過4次開胸手術、腦中風及多器官衰竭等,上月於19個月大時獲7歲病童捐出心臟,重獲新生。手術歷時10小時,主刀醫生形容難度是其超過25年換心生涯中最高的一次,因心臟體積小、疤痕多、出血量大等,死亡風險達三至四成,「如果我們一切割胸骨,破壞了心臟、喉管或血泵,智愷是可以死在手術^上」。
等候半年危機屢現 獲7歲童捐心
智愷與已去世的哥哥一樣,患限制性心肌炎及出現PRKAG 2基因突變。他去年12月初感染鼻病毒,引致心臟衰竭,由將軍澳醫院轉送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心臟一度停頓,多器官衰竭,需安裝人工心肺機(ECMO)續命。至12月底,他被列入緊急心臟移植輪候名單。
等候換心的半年內,他多次跨過鬼門關,曾出現腦出血、缺血性腦中風(見表)。即使由人工心肺機轉用外置人工雙心室輔助器,心臟仍出現血塊,需多次更換血泵,惟情G未有改善,該輔助器因血塊凝固出現故障,團隊再為他改用小童外置雙心室輔助裝置磁懸浮泵,維持心臟功能。
智愷接受心臟移植前,共接受4次開胸,更換14次血泵,其中磁懸浮泵支援其心臟功能58日,是亞太地區使用時間最長病例。他最終在6月24日獲一名長期病患、腦幹死亡的7歲男童捐出心臟。
心臟體積成人1/7 表面七成遭喉管覆蓋
瑪麗心胸外科部門主管區永谷表示手術難度高,似「老鼠拉龜」,「在我做心臟移植手術超過25年間,智愷的心臟移植(手術)應該是我這生中最困難的一次」。區永谷以模型展示智愷心臟體積,那細小的心比區永谷的拳頭還細。區永谷稱,智愷的心臟體積僅成年人七分之一,且表面七成位置被4條直徑為4至6毫米的喉管覆蓋或阻礙;周邊血管受損,難以接駁喉管作體外循環;心臟附近及大血管均有大量疤痕組織,增加手術難度。
10小時手術 2小時找大血管
區永谷稱,該手術有12名醫護參與,起碼花1.5至2小時分割喉管和找出大血管,「有時不知道割下去的位置是疤痕還是血管,要靠經驗(記住)之前喉管的擺放位置,取出喉管後還要夾實大動脈,才可以取出心臟,一旦剪爛大動脈,病人會失血過多致死」,其後亦花2至3小時止血。他形容時間不理想,但「不可以太粗糙、太急,如果剪錯(血管),智愷可以在手術^上失血過多而死亡」。他補充,捐者的心臟體積較智愷的大三成,但智愷體內仍有足夠空間容納。
瑪麗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倫建成稱,智愷術後腎功能回復正常,心臟沒排斥,本周三拔除呼吸機可自行呼吸。由於智愷曾出現兩次嚴重腦中風,他初步評估智愷腦部中度受損,預計康復過程漫長,需兩三個月才能出院。他續說,智愷需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留意肺炎等感染風險,以及密切監察腦部損傷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