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全港關注茤苭郊x2019年5月2日發表有關香港基本居住標準調查報告,平台今年在1月至3月期間以家訪、街站及網上問卷,收回1045份有效問卷,發現逾九成受訪者同意制定「基本居住標準」。平台召集人賴建國和組織幹事黃嘉浚表示,希望政府制定人均居住面積,建議參考公屋標準,「希望每人最少有75平方呎,是基本中的基本」。
倡人均居住面積75平方呎起
問卷內容涵蓋7個聯合國有關「適足住屋權」的標準,包括住屋權保障、基本服務設施、可負擔、宜居、住屋機會、地點及文化共融,各設5項指標,一共35個,例如租金水平、獨立水電表、人均面積、廁所面積等,調查顯示12個指標有逾九成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見表)。
就改善人均居住面積問題,發展局長黃偉綸2018年6月表示,認同香港在提升宜居度和改善居住空間有進步空間,但改善居住空間不能單靠政府制定居住空間的硬指標,當前的優次是增加建屋量,待土地緊絀情G改善,社會將較有條件探討應否訂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
住處環境惡劣影響生活素質
例子1:安全問題
2018年4月,黃女士受訪時稱與兒子每月以5000元租住觀塘100呎茤迣遞h單位,單位天台接駁排氣管,經常傳出臭味。其屋頂有石屎剝落,每逢下雨都會滲水,沾濕洗手間天花電線,甚至因此漏電。黃女士表示,「一落雨就會求求其其洗澡」,不敢在廁所久留,覺得在這堨肮‵雃M險。
例子2:空氣不流通 影響呼吸系統
2019年5月,謝女士與女兒居於唐樓一樓,樓下是茶餐廳,油煙滿佈,加上大廈有老鼠,門窗長期要緊閉,令空氣不流通;其後她發現女兒有哮喘徵狀,一個月已病倒3次。葵涌茤虳~民大聯盟2019年3至4月間在區內訪問了100戶居於不適切居所,以及有12歲以下家庭成員的照顧者家庭,92%人認為空間狹小加劇空氣不流通,影響孩子呼吸系統。
例子3:住屋問題致精神壓力
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的「社區防災能力建設計劃」與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2017年時訪問了104個茤衩a庭,發現九成受訪者認為住屋問題是主要的精神壓力來源,八成人感精神受困擾。
——綜合《明報》報道、全港關注茤苭郊x資料
◆知識增益
「納米樓」比車位細
政府現時未有就「納米樓」單位下定義。「納米樓」意指實用面積極細的單位,個別單位實用面積少於200平方呎,一個標準私家車車位約135平方呎,有「納米樓」甚至比車位更細。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2016年10月在報章撰文指出,近年香港地產發展商興建私樓單位有愈建愈細的趨勢,從過去一個單位最少有兩房、實用面積200多平方呎的「微型單位」,慢慢轉至1房,甚至是開放式,即沒有任何房間且只有百多平方呎的「納米單位」。
建築師學會前會長陳沐文說「納米樓」的現象折射出社會問題,本港政府可考慮規管單位面積的下限,但需要考慮地皮流標的風險。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指出,私樓單位的大小實際由市場主導,樓價C升,故出現「將貨就價,愈建愈細」的趨勢,政府長遠建屋策略中有必要清晰訂定人均居住面積,否則難以量化改善市民居住和生活環境的成效。
適足住屋權
據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締約國有義務保障人民享有「適足住屋權」,即安全、和平及有尊嚴地居於某處的權利。
據聯合國資料,作為適足住處(adequate housing)須滿足7項最低標準,包括確保「住屋權受保障,免受強行驅逐」、「服務、材料設備和基礎設施有適當供應」、「住屋成本可負擔」、「宜居」、「無障礙」、「基建及公共服務配套充足」及「有充分及合適的文化環境」。
.建議設立「基本居住標準」(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說明居於茤邿麰輕銗咱薔肮*擠隤漕潃蚍v響。
解題
「影響」指某現象造成的好處或壞處,就本題(居於茤)而言,影響多指負面效果
答題示意圖
關鍵字:茤苤B生活素質、影響(圖)
◆延伸回應題
(2) 「立法制定標準居住面積有助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提出並解釋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這項聲稱的論據。
解題
可先思考「立法」的性質,如其強制、劃一性等,再針對其特質,判斷其是否改善港人生活素質的有效手段
答題示意圖(圖)
關鍵字:茤苤B生活素質、影響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5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