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兩年,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貨幣發行)市場歷經了天堂與地獄——2017年在加密貨幣市場的火熱下水漲船高,但2018年面世的ICO項目中,有九成都跌穿發行價。然而,一雞死一雞鳴,ICO的退場卻造就了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證券型代幣發行)的誕生。 ICO市場的大起大落,使虛擬貨幣投資市場蒙上了一重陰影,而STO則因為背後有資產作支持,令人釋除了對騙局、空氣幣等擔憂。簡單而言,STO即是發行機構以區塊鏈技術將資產擁有權代幣化,投資者只要購入相關代幣,彷彿就可買到該機構之資產。但究其根本,這種代幣發行只是一種繞過現有證監的規條和審查並吸納資金的過程,再透過律師團隊、金融精英的包裝和美化,令其搖身一變,成為合法的金融產品,吸引能承擔風險的投資者。 商業市場堛漲菪捅R賣本來無可厚非,只是投資者應該細想,這種借用了金融科技的集資行為,究竟所為何事?背後的資產底蘊如何?何以要放棄傳統且受法律嚴格監管的途徑作集資?類似疑問,不應該因為科技的參與而跳過。 資本市場的發展永遠比實際市場領先幾個階段,當資金需要出路,而科技發展需要時間,類似這些以區塊鏈技術作包裝的集資方式,只會繼續湧現。 然而,若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應用仍停留在「花紙」的角色,用以包裝、美化集資行為,那麼區塊鏈要做到普及,尚有一大段距離;假如區塊鏈依然是用作推廣某些特定產品,而不是真正解決日常生活需要,這項技術根本未能算是正式落地。當有一天,人人都在應用區塊鏈技術而渾然不知時,才是真正的普及,至於這些曾經風風火火的熱潮,屆時回望,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沙石與浪花。 作者 章濤(UDomain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