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典禮2月19日在摩納哥舉行,70歲的中國殘障登山家夏伯渝榮獲年度最佳體育時刻獎,成為本次勞倫斯世界體育獎唯一入選的中國人。夏伯渝1975年第一次攀爬聖母峰失敗後,因凍傷雙小腿被截肢。之後多次攻頂均失敗告終。他在去年第五次挑戰聖母峰時圓夢,成為中國首位登上聖母峰的殘障人士。
勞倫斯世界體育獎
由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主辦的年度體育獎項,用於表彰過去一年中表現突出的運動員。獎項主要分為7項,其中的最佳男運動員、最佳女運動員、最佳運動團隊、最佳復出運動員及最佳突破運動員,由世界著名媒體與作家組成的小組提名;另外2個獎項最佳極限運動員與最佳殘疾運動員,則分別由各自專家小組提名,最終所有獎項都由該學會成員投票選出得獎者。
最佳體育時刻獎由大眾投票所選出,今年得獎者是來自中國的截肢勇士夏伯渝。勞倫斯世界體育獎官方指出,夏伯渝歷經凍傷、截肢、癌症等挑戰,從未放棄挑戰聖母峰,40年來數次嘗試攻頂,終於在去年被這座神聖的雪山所接納。
首度攻頂凍傷截肢
夏伯渝1974年看到中國國家登山隊的招募,只有25歲的他抱荅鄑K費體驗的心態報名,沒想到順利錄取,從此一輩子與登山結緣。
夏伯渝1975年首次挑戰聖母峰,到達海拔8600公尺時遭逢暴風雪,攻頂失敗。下山時,夏伯渝由於不怕冷,主動將睡袋給一名丟失睡袋的隊員,穿茼蝒A與鞋子在帳棚過夜,隔天發現鞋子已脫不下來,原來腳已嚴重凍傷,被迫雙小腿截肢。
夏伯渝回到北京後得知,父親在他登山期間去世。連獲打擊的夏伯渝,在一名日本專家的鼓勵下,裝上義肢,並開始接受訓練。不過,夏伯渝1996年又被檢查出淋巴癌,生命雖進入倒數,但仍堅持運動與登山,希望一償宿願。
夏伯渝說,穿虒q肢登山,要比常人多付出三分之一體能,他為了登聖母峰,每天早上5時起床進行1小時半的力量訓練,然後快走10公里,同時每年還要做一次高海拔的登山測試。
夏伯渝2014再次挑戰聖母峰,在大本營時,聖母峰傳來嚴重的雪崩事故,有16人遇難,所有登峰計畫因此全數取消。隔年,卻遇到尼泊爾大地震,聖母峰再次發生嚴重雪崩,造成至少19人死亡,他的攻頂夢再次破滅。
奮鬥43年圓夢再戰
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挑戰聖母峰,到海拔8750公尺處時遭逢暴風雪,雖然距離頂峰只有94公尺,仍飲恨下山。「當時如果是我自己,我會不顧一切登上頂峰。」夏伯渝說,他那時已經67歲,而且尼泊爾政府發出殘障不得登上聖母峰的禁令,這次可能是他人生最後一次機會;但他看到5名20多歲的雪巴人響導,為了這些年輕人的未來,還是決定下撤。
夏伯渝2018年第5次投向聖母峰的懷抱,這次總算被這座聖山所接納,在北京時間5月14日10時40分站上世界最高峰,成為中國首位登上聖母峰的殘障人士,也是世界上第二位登頂聖母峰的雙腿截肢者。
「它(聖母峰)終於接納了我。」夏伯渝在勞倫斯世界體育獎上致詞說,十分感謝聖母峰,在去年第5次攻頂時,讓69歲的他能攻頂成功。「我愛這座山,我將為它奮鬥一輩子。」夏伯渝過去在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表示。聖母峰還不是夏伯渝的終點,他未來將完成「7+2」計劃,用他的義肢攀上七大洲最高峰,並且徒步走到南北極的2處極點。
中國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地處唐古拉山麓,平均海拔為5200公尺,年平均氣溫僅有零下2.4℃。安多上有一處安多氣象局,海拔為4800公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有人職守氣象站。今年已85歲的陳金水1965年10月與同事創立安多氣象站,前前後後把16年的歲月貢獻給安多的氣象事業。
安多在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有茪j陸中低緯度高海拔面積最大的多年凍土區。在這風多、雪多以及冷天氣多的高原上,聳立茈@界最高的氣象站。
播報需3分鐘內完成
安多氣象站位於縣城城郊的山坡上,是中國國家基本氣象站。當地氣象觀測的主要職責是觀測雲的狀況、能見度、風速風向、濕度、氣壓、凍土等,每天需要定時回傳資料給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再傳送到中央氣象局。
中國氣象部門以「百班無錯情」來形容氣象研究人員的敬業精神,在安多的觀測員就是如此。安多氣象站從早上8時到晚上8時,要每小時觀測、編報1次;晚上8時到早上8時,則是每3小時觀測、編報一次。觀測員日日夜夜都要維持播報,且播報必需在3分鐘內完成,否則會被視為延遲,甚至被列為錯情。
「站在世界最高處,爭創工作第一流」,這14字就掛在安多氣象局的院子上,最早的實踐者就是陳金水。陳金水1960年代接獲指令,為了給青藏鐵路建設提供氣象資料,當局決定在安多建立氣象站。
陳金水當時帶2頂帳篷與氣象儀器,就前往安多開創氣象事業。當時唯一燃料是牛糞,陳金水為了買牛糞常常步行幾十公里。當地土壤貧瘠,蔬菜是奢侈品,陳金水為了給妻子治病,還得從路邊垃圾桶撿菠菜的老葉和根,勉強煮一碗青菜湯。
精神如碑 激勵每代人
陳金水與同事在艱難的環境與氣候下,以鐵鍬、十字鎬敲開凍土,在安多縣城附近的山坡整理出一塊約625平方公尺的平地,做氣象觀測場使用。「凍土地有點像水泥地。」陳金水回憶,當時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人喊累。
安多氣象站落成後,還在此處留下一座「金水井」,就是陳金水與同事奮鬥留下的痕跡。陳金水1979年為了解決氣象局同仁的飲水問題,與同事在凍土層開挖了61天,最終打穿了一口14公尺深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
此後,陳金水繼續在西藏其他地區奉獻他的青春,直到2013年,他以79歲高齡重返安多。「除了坡還是那個坡,一切都變了!」陳金水說,安多氣象站的進步,就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縮影。
安多氣象站設立至今超過半世紀,已有三代氣象人員進駐。安多氣象局局長王亞說,陳金水艱苦創業的精神如一座碑,激勵每一代安多氣象人,鼓舞他們繼續扎根在安多,將心血奉獻給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