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何蔚庭執導的《幸福城市》(Cities of Last Things)是本屆多倫多電影節「站台」(Platform)競賽單元唯一的一部入選華語影片。何蔚庭上次來TIFF還是2010年,那次的處女長片《台北星期天》後來斬獲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不過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何蔚庭笑說:「我上次來TIFF的時候還很「菜」,現在的片子有更好更完整的呈現,而進入競賽單元對我來說也更是鼓勵。」
《幸福城市》不幸福
今年這部新片分為三段,用獨特的倒敘手法勾勒了一個男人在老年、中青年、少年時期對他人生影響最重要的三個晚上。雖然片名叫作《幸福城市》,但這個故事並不幸福:在家庭、性格、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主人公最終走上了悲劇的命運。
何蔚庭講,故事的最初靈感來自於台灣的兩則社會新聞,通過這部片子想要激發觀眾對社會狀況的警醒:「今天的世界有混亂的方面,我們作為其中一份子,有責任去感受反思。我希望觀眾在看了電影之後會覺得,『我不願意未來是這樣的』。即使知道現實常常難以改變,但還是要去了解其狀態,不要去忽視。」
影片也對社會可能出現的未來狀況進行了呈現:既有隨處可見的高科技,同時又有很強的現實感。何蔚庭解釋說:「很多科技片的都是從現在去想像未來,而不是真正展示「生活在」那個當下時的未來。但我想在影片中展現的未來並不是「未來時」的未來,而是「現在時」的未來。」
華人的壓抑
電影故事圍繞主人公的家庭關係展開,呈現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感以及無奈。其中也包含了導演自己離開父母所在的馬來西亞,到世界各地工作的經歷。「我們現在都生活在一個全球村的世界,大家都動輒到國外工作,人與人的分離也愈來愈多。就像我爸媽也不在身邊,我常常也沒法回去。每一次分離都會安慰他們『我們可以住在一起』,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生活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也不可能老是把父母帶在身邊。」
另一方面,導演講這部片子也想要展現和反思華人在處理家庭關係上的壓抑狀態:「電影中主人公的性格有壓抑的成分在堶情A這是華人共有的一種傾向,包括對性、對婚姻、對情感的壓抑。這讓我們在面對婚姻這件事和外國人是不一樣的,婚姻出現問題也不願意輕易離婚。這種壓抑和片名《幸福城市》之間正好造成了一種反差。」
以暴制暴困境
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的男主演之一李鴻其,今年在3部來到TIFF的影片中都有出現,包括《幸福城市》以及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劉傑導演的《寶貝兒》。在他看來,詮釋各種不同的角色,重要的是要和導演的電影語言相契合:「在《幸福城市》中,我不化妝,保持臉部油膩、流汗的感覺,來展現導演需要的現實感風格。」
在電影第二段中,李鴻其飾演的男主角接連遭遇了妻子和同事的背叛,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李鴻其認為這個角色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好的問題:「當身邊的一切都背叛自己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以暴制暴?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可能沒有對錯分明的答案,但是它需要被提出來,也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