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拿大中央銀行的資料,全國置業負擔能力並不特別惡劣,比上次的金融危機還要好一些,也遠低於上世紀80年代初及90年初的情況。
中央銀行的置業負擔能力指數首季處於35.4%的水平,亦即是說,本國家庭每1元可支配收入,用於供樓等方面的開支佔了35.4仙。
這個指數標示包括供樓及水電煤等方面的平均開支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以季度計算。這樣幅度的供樓負擔比率應會叫人感到意外﹐因為與一些大型銀行相關的數值相比﹐顯得並不特別的差﹐反映出一般供樓族的處境可能未如想象般的惡劣。
根據國家銀行﹐全國主要城市今年首季中位屋價568,083元﹐房貸還款佔收入的比率高至48.4%。
過去30多年來﹐加拿大置業負擔能力曾經多次明顯轉壞﹐當中包括了1980年代初期及1990年代初期﹐供樓佔收入的比率均比目前高出許多。
無論如何,由於利率看漲,甚至乎中央銀行的負擔能力指數也難免轉壞﹐而這個趨勢實際上已從過去大半年反映出來。
去年次季,亦即是這一輪加息周期還未展開之前,央行的置業負擔能力指數處於35%的水平﹐雖然在下半年持平﹐最終也於今年首季略為轉壞﹐在加息3次之後增加了40個基點。
不說也知,供樓負擔會隨利率上升。正因如此,近30多年來,負擔能力最惡劣的時候,也是高息的日子。
上世紀80年代初,本國的隔夜利率高企﹐將房貸利率扯高﹐以致當時的供樓開支佔了可支配收入的六成多。
加拿大中央銀行的資料顯示﹐1981年第3季的5年房貸利率介於18.9%至21.46%的幅度﹐而同期間的負擔能力指數也高至62.9%。
相對來說﹐目前供樓族處境則好許多﹐雖然央行由去年7月至今已加息4次﹐但隔夜利率仍然處於1.5%的偏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