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的「溫室」5月正式完成修繕,重新對外開放;溫室西南方的「寶塔」(Pagoda)也即將於今年夏天完成整修。邱園寶塔至今已經超過250年,見證了西方文化曾經的「中國熱」,如今在中企的贊助整修下,在閉關半世紀後將重新向世人開放。
在17、18世紀交界時,法國傳教士帶回描繪中國的畫作後,神祕的東方色彩隨即在西歐地區掀起「中國熱」,這股熱潮從繪畫一直延燒到時尚、建築、裝潢以及陶瓷等方面,成為18世紀初期的藝術主流。
「中國熱」雖然緣起於法國,但對岸的英國才是真正帶起中國園林與建築熱潮的源頭。透過荷蘭知識界的轉述,英國著名外交家與作家坦普爾(William Temple)間接了解到中國園林之美後,用文筆影響整個園林設計界,在英國開創了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英中園林」(Anglo-Chinese Garden)風格。
融合文化 開創英中園林
「Sharawadgi式」園林風格,其實也不是來自中國文化,這古怪名詞其實是荷蘭翻譯自日本人對中式園林的體悟,也就是日本話中的「不規則」(shorowaji)。早期的「英中園林」雖然名不符實,但最終因一位曾到過中國的建築師而持續進化。
瑞典裔的英國公民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年輕時曾遠渡重洋,追隨「瑞典東印度公司」前往中國2次,在這期間記錄下有關中國園林與建築的情況;回到歐洲後,錢伯斯又在各國學習建築多年,並在18世紀中旬回到倫敦開設建築事務所,同時也將早年的經驗出版成書,在業界獲得廣大迴響。
此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出於對母親奧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的孝順,找上小有名氣的錢伯斯,要在皇室莊園邱園中,為當時已是王太后的母親建造一座不朽的建築。
中式建築 曾席捲各皇室
錢伯斯在皇室經費大力贊助下,耗時1年完成高度達10層(約50米)的「中國寶塔」,高聳的塔尖建成後,立即成為倫敦最明顯的地標之一。寶塔真實描摹了中國式建築的迴廊、出檐等設計,還顯示出「龍形脊飾」等高細膩的中國寺院建築細節,成為當代詮釋中式建築最完美的標竿,無人能超出其右。
邱園寶塔建成後,獲得歐洲大陸廣大的關注,一陣「中國熱」席捲歐陸各國皇室,甚至是遠在東方的俄國,都興起在「皇村」建造「中國城」的計劃。不過,流行總有消逝的一天。新古典主義於18世紀中葉崛起,讓「中國熱」逐漸消失在歷史洪流中,而邱園寶塔也逐漸不再受到關注。
二戰時期,英國軍方看準邱園寶塔的高聳,將古蹟改造成為新型炸彈降落軌跡的觀測站,雖然戰後曾對古蹟進行修補,但仍對建築結構造成傷害,導致寶塔關閉半世紀之久。最終,中企三胞集團2016年出資贊助,進行255年來的首次修繕,計劃在夏天讓寶塔重拾舊日榮光。
邱園寶塔是英國皇家於1762年為奧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所建,是熱愛中式建築的皇家建築師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所設計,據說是仿照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而建,是英國唯一的中式皇家寶塔。因為年久失修,寶塔至20世紀中後期關閉,不再向大眾開放。半世紀後,在中企三胞集團贊助下,寶塔於2016年展開建成255年來的首次修繕工程,並計劃於2018年夏天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