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八九十年代的「大哥大」、香蕉機、摺機,不論長短粗幼,總頂茪@條天線,發展至今,電話上的天線已「隱形」。「我們90年代已開始做手機內置天線,當年PDA(掌上型電腦)無法連接GSM (流動電話通訊)網絡,我們已為廠商設計,技術十分落地。」香港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豪教授講起實驗室開創先河的研究,十分雀躍;實驗室內更有全球最先進的儀器,陳志豪介紹時如數家珍,但講到最令他自豪的,還是實驗室內的人。
【系列之五】
明報記者 林穎茵
美儀器限出口 吸引中港合作
「實驗室的儀器方面,有關天線的儀器我們都有,與全世界同類的大學實驗室比較,我們有的是最好的設備。」陳志豪帶記者參觀佔半層的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用於測試天線方向圖的機械臂、偵測及分析「太赫茲波」的儀器、支援微波集成電路研發項目的系統等。
不夠內地錢多 香港靠創新
陳志豪說,有些設備從美國入口,規管甚嚴,須經美國商務部特別申請,不會出口至用作軍事研究的地方,「有錢也買不到」,因此以往內地的實驗室樂於與他們合作。但近年內地發展迅速,有條件自行開發儀器,加上錢多人多,城大的實驗室相對優勢減少。
「我們的創新才是無法取代的地方。」陳志豪說,實驗室成員個個獨當一面,20多人中,除有多名天線專家,還有化學家、生物學家、材料科學家,目前有關「太赫茲波」的研究可涉及生物、醫學、食品等,正正需要跨領域合作,「我們人不多反而有利,大家可互相啟發,自發研究。團隊太大令合作困難,因為需時磨合」。
慨嘆香港科研人才政策欠奉
他看茼菑v一手提攜的實驗室成員黃衡,由本科讀至博士,再加入實驗室團隊,目前在小天線研究上打出一片天,感覺欣慰。
陳志豪回想,自己曾於美國生活18年,1996年回流返港見證回歸,本打算98年離開,正因為團隊氛圍好,一待就是22年。但近年內地重點發展創科,爭奪人才,眼見有教授被挖角,年輕畢業生被內地企業高薪招攬,他感嘆香港政府後知後覺,人才政策不惠及大學,又遲遲未出爐(見另稿)。
從本科一年級開始發掘人才
為了挽留人才,他與黃衡要從本科一年級生開始物色人才,「見到有好學生會盡早拉他們入實驗室開始做研究,香港學生好多時都會選擇留港,如他們想去美國讀博士,我們也會盡量幫」。
陳志豪說,當初他選擇留下是因為有根在香港,他相信「香港人身分」總會令離開了的學生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