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點對點﹕土地供應大辯論 18選項供諮詢
【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2018年4月展開為期5個月的「大辯論」,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諮詢公眾。18個選項歸納為三大類,分別是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
短中期: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
中長期: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
概念性:長遠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及鄰近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他地點;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發展密度;於現有運輸基建設施上蓋發展;發展公用事業設施用地;重置葵青貨櫃碼頭;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至2026年本港欠缺800多公頃土地,香港未來的土地短缺亦不止政府在2016年《香港2030+》報告所提出的1200公頃,加上市民想「住大齱v、人口老化需要更多醫療和安老設施等,實際土地短缺會更多。
■概念教室
土地供應(land supply)
香港土地總面積約1106平方公里,當中四成是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少於25%是已發展土地。面對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社區設施、港人的房屋需求,政府認為香港目前急切需要開闢土地,增加可發展土地。不過未開發土地(俗稱「生地」)經過規劃研究和法定程序、平整地盤、有適當基建,才能變成「熟地」建設,過程最少要11至14年。
[通通識 第5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