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川震多名截肢傷者曾得到「明星」般對待,各方盛情邀請出席活動,例如「總理讓路的女孩」宋馨懿,受傷時僅3歲,多次獲時任總理溫家寶接見,如今外界的關注大不如前,跟進小宋成長的羅尚尉表示,地震對她的打擊除了失去父母,還有鎂光燈關注一下子消失,或對她造成心理落差,對人際關係表現得較反叛和不信任。
香港臨牀心理學家協會主席張依勵指出,災難過後,倖存者於不同時期會處於不同心理階段,起初獲得外界拯救和鼓勵時,他們會情緒高漲達「英勇期」,隨後的支援和支持、對他們作出的承諾,會令他們感到好有希望,達至「蜜月期」。但隨着事件淡化,承諾落空或兌現時與其想法有出入,會進入「幻滅期」,從而進入面對現實的「重建期」。
學者籲走出「倖存者」身分
張依勵表示,10年時間應已經過重建期,而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要結合多個元素,包括親人關顧有否令她失望等都會有關係,未必是單因傳媒不再關注。張續稱,傳媒採訪時往往需要倖存者回顧災難過程,有可能造成重複受創或加深記憶。而受訪者每一次都要敞開心扉分享,但採訪後,傳媒的關注減少,對受訪者也有可能會造成困擾,覺得被冷落等。張解釋,若依賴「倖存者」的身分去得到別人的關心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應發掘自己內在的優點及能力,欣賞自己的內在美,明白自我價值不是建基於曾經有過災難和痛苦的經歷,倖存者只是身分的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