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起討論15個土地供應選項,包括重置葵青貨櫃碼頭及發展碼頭上蓋的可行性,但小組認為方案需時極長、造價高昂,且難度極高。最先倡議方案的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周明權昨表示,本港1970年代起已在地鐵站上蓋建屋,在貨櫃碼頭上蓋建屋技術上可行,發展成本亦與平地建樓相若。發展局前局長麥齊光亦開腔支持方案。
發展局資料顯示,葵涌貨櫃碼頭佔地279公頃,若全數用作建屋,發展規模約相等於16個美孚新邨或9個太古城。周明權昨在一個分享會上稱,目前不少大型屋邨均建於地鐵站或維修站上蓋,這種「一地兩用」建築技術已十分成熟,料可容納數十萬人入住。
相當9個太古城
麥齊光說,葵青貨櫃碼頭位處市區及臨海,方便運送預製組件建屋。他舉例,火炭港鐵車廠上蓋已發展為私人屋苑駿景園,認為碼頭上蓋建屋同樣可行,「個人認為是很值得研究」;但他認同由規劃至落實發展,需時逾10年以上。
周明權指出,葵青貨櫃碼頭涉及面積大,要分階段發展,初步構思是在碼頭用作擺放「龍門架」位置、即樓底約50至60米高興建大型平台,再在平台上建屋,認為從工程技術及結構均切實可行;至於碼頭沿岸用作裝卸貨櫃的位置則會保留。他認為在上蓋建屋的發展成本與平地相若,「看不到任何理由成本會特別高」。
對於有意見質疑碼頭24小時運作的噪音會滋擾居民,周認為可透過更改樓宇設計及規劃着手減低噪音。他承認方案需由政府牽頭,涉及的補地價及更改土地用途等問題要由政府與葵青貨櫃碼頭業權人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