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熱熾的樓市帶動裝修工程市場興旺,卻帶來不良銷售手法。海關在今年首10個月,共接獲170宗涉及「家俬、裝修及室內設計」服務的舉報,較去年同期大增121%。今年一宗定罪案件中,裝修公司根據簡陋的報價單,提出約17萬元的裝修費,待工程動工後不斷加項目,最後實際支出金額79萬,比原來價格高出逾3倍。
疑違商品例 海關首10月接5899投訴
根據海關數字,今年首10個月,共接獲5899宗懷疑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的舉報,當中貨品佔3705宗、服務佔2194宗,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三成及22%。
涉及服務的舉報中,增幅最明顯是「家俬、裝修及室內設計」,有170宗,較去年同期的77宗增加了121%;「旅遊」有392宗,上升44%;至於收到最多舉報是的「美容及美髮」,有411宗,較去年同期增加26宗,微升7%(見表)。
「先動工後報價」 實際支出逾3倍
海關助理關長(情報及調查)黎流栢表示,不良裝修公司會以一個相宜的優惠價作套餐,待工程動工後,才逐個細項額外收貴,以「先動工、後報價」的不良手法強迫消費者接受;有公司會設計精美的3D圖像,但沒有詳細說明價格及細節,顧客最終才發現原來每幅圖的細項都是額外收費。
黎流栢提醒,報價單愈詳細愈好,如太簡略,將來很可能出現問題,例如是否包括冷氣安裝;每個細項要寫明數目、樣式等;盡可能分期付款,可減輕將來的損失;消費者亦要保存所有單據。
去年有人舉報稱,委託一間裝修公司以10多萬元助其住所翻新,報價單簡陋,例如電掣項目只寫價錢,沒有寫電掣數目,後期追加項目時,收取該項目的價錢倍增,但事主當時已搬離住所,「先動工,後報價」的情况令事主最終需付接近80萬元,最終被告被判罪成。
依賴舉報人證供 或需上庭
黎流栢稱,過去有舉報人就交易糾紛及合約爭議向海關舉報,同時與商戶達成和解,其後不願與海關合作,甚至取消舉報。他指出,海關調查重點在於銷售手法,由於案件只有事主證供,調查時依賴舉報人配合,包括與關員面談、提供單據及文件佐證,另亦需要錄取證人供辭,成功檢控後需有心理準備要上庭,接受辯方盤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