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份,近日氣溫提醒我們要為轉寒做準備。 養生諺語提醒「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雖然現在日間未需要羽絨隨身,但建議繼續遵守「寒露腳不露」這一民間習慣,同時配合時令食材,為秋天養生做準備。 吃生冷損陽氣 冬來易病 現今的秋天,氣溫偏高,但四時養生所強調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原則仍適用。若因為覺得炎熱未退而進食太多生冷食物,損害了體內陽氣,到冬季遇上急劇轉變的氣候時,身體陽氣不足,便易生大病。若受風寒入侵,輕則外感咳嗽,重則可誘發哮喘、慢性咳嗽等肺系疾病。而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更是秋冬季節時常威脅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的生命。 睡前暖水泡腳 加快血流 雙腳是離心臟最遠的組織,血液供應一般較少,加上腳部的脂肪層比較薄,特別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當人體正氣不足時,病邪就會乘虛而入。寒露過後,除了要穿著保暖鞋襪外,最好每晚養成睡前暖水泡腳的好習慣,每次泡20至30分鐘即可。暖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流,只要持之以恆,可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的營養,又能緩解下肢關節疼痛,對於紓解一天的疲勞,提升身體抵抗力,是很好的養生方法。所以,我們仍然要把陽氣收藏好,留待冬季之用。養生就是要使體內的生理活動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作息要有序,情志要平和,確保體內的陰陽繼續處於良好的動態平衡。 寒底手腳冷 煮魚菜落薑 俗語有云:「一年之內,秋不食薑;一日之內,夜不食薑」,我認為這個說法只有一半正確。從時令角度說,秋天時節,燥邪當令,所以需要少吃辛辣、燒烤等水分較少的食品,如生薑、b、辣椒、花椒、蒜等。這些都是辛溫、燥熱食物,食後會令身體容易上火、更燥。這個原則更適合屬性陰虛內熱的體質應用,因為對於陰不足的體質,養陰更顯重要。但這不是絕對,如果你是寒性體質、陽虛體質,生薑仍然是合適的食材。 根據《黃帝內經》「寒者熱之」的理論,寒底人士可以用溫性方法去改善體質,如果你容易四肢冰冷,時常怕凍,秋天仍然可以進食生薑,但當然不是暴吃。生薑性辛溫,十分適合寒底人士,尤其當進食魚類、海鮮、青菜時,加生薑一起烹調,是十分合適的做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