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識事﹕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變化
【明報專訊】◆資料A
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變化(半年結)(見圖)
.資料解讀.
資料A顯示近10年,本港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反覆下跌。同學演繹上述數據時,必須指出總體趨勢、一些最突出之處。資料提供的是「有信心」、「無信心」及「淨值」3個走勢,故同學答題時,必須充分利用這3項數據。
◆資料B
回歸20周年適逢政府換屆,《明報》7月1日訪問213名遊行人士及161名參與慶回歸活動的人士,了解他們對一國兩制實施情况及對新特首的看法。近半受訪遊行人士對未來5年一國兩制「不走樣」完全無信心,以0分為完全無信心,10分為非常有信心,平均只有2.2分,當中評0分的佔49%,慶回歸人士評分亦只得3.6分。對於新任特首林鄭月娥未來的工作,受訪市民整體的信心評分不足4分,對她在修補社會撕裂方面信心最不足,平均分僅3.2分。
問及回歸20年來對中央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方面的滿意度,受訪遊行人士中98%表示不滿或非常不滿,比2016年增加約4個百分點。慶回歸人士中,表示不滿或非常不滿的佔16%,比2016年增加約10個百分點。至於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的慶回歸人士則有42%,較2016年減少27個百分點。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分析指出,林鄭月娥剛上場,相信不少市民抱持觀望態度,致對其信任評分偏低。他指出,林太當選後釋出一定善意,「至少口頭上是善意,但實際上有無行動,例如開放公民廣場呢?仍待觀察」。他又指出,近年社會撕裂嚴重,部分市民或擔心短期內未必能改善,故對林鄭月娥修補撕裂方面評分較低。
資料來源:《明報》,2017.07.02
.資料解讀.
資料B雖然以文字方式呈現,但當中提及不少數字及數據,故同學回答相關題目時,仍需要運用數字及數據的演繹技巧。資料B的重點在於不同類型人士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看法,顯示出他們立場的異同,同學必須仔細分辨。
■問題及答題指引
1. 參考資料A,指出近10年本港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的變化。(4分)
資料A的數據相當清晰,清楚呈現了3項本港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變化的資料,包括「有信心」、「無信心」及「信心淨值」,同學必須清楚指出3項數據的變化及當中的關係。而所謂關係,即是「信心淨值」的數字,從資料可見,對一國兩制有信心的市民比率下降,無信心的市民比率上升,加上其淨值下跌,可見香港人普遍對一國兩制信心下跌。因此,要清楚說出香港人普遍對一國兩制信心下跌,必須能指出其淨值下跌。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分析3個導致以上變化出現的原因。(8分)
這題要求同學指出「原因」,屬於歸納題目,同學宜就資料B的內容,總結及歸納當中的原因,切忌只抄襲資料,要利用不同的角度,包裝內容,以顯示同學具有歸納及分析的能力。此外,資料B提供的只是市民最近的看法及原因,同學亦需就個人所知,援引近年令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產生變化的事例。
新政府上場的不確定因素
適逢特區政府剛換屆,市民對林鄭月娥領導的政府抱持觀望態度。雖然新任行政長官在選舉及上任前釋出善意,但市民仍未看到其實質工作,故對她及新任政府仍有懷疑,因此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也給予較低評分。
特區政府的表現
如資料所提及,近年社會撕裂嚴重,特區政府處理部分事件的手法亦令市民擔心一國兩制受損,例如學生衝擊公民廣場一案中,政府提出刑期覆核、政府對社會或大專院校討論「港獨議題」的取態等,令部分市民覺得政府的做法損害言論自由,因而對一國兩制信心的評分也偏低。
中央政府的介入
近年中央對香港事務的處理手法,也影響了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觀感,例如在政改方面,人大提出的「8?31」決定,以及銅鑼灣書店事件中,懷疑跨境執法等,都令市民感到中央並沒有落實一國兩制中的兩制,因而影響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文:聖貞德中學通識科教師 唐金輝
[通通識 第4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