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人生:金繼 不完美成就缺陷美
【明報專訊】心愛的器皿打破了,你以為碎了,就代表沒了,花了10分鐘,把碎片掃進垃圾桶。曾幾何時,壞了就扔並非理所當然,維修是正常不過的事。如同人生,千瘡百孔,總有修復機會。產品設計師李民傑(Kenneth)年復年把產品推陳出新,見盡潮流浪疊浪,4年前開始鑽研日本傳統修復工藝「金繼」,令物件擁有第二生命,從不完美的美學,尋找創作答案。
從瓷器裂縫 找到創作答案
瓜瓜落地,牙牙學語,步步走來,漸漸醒悟人生不似童話般完美,你卻要學習當個完美的人。偶然發現日本有項修復工藝,把碎塊以樹脂製成的天然漆黏合後,灑上純金粉,彰顯裂痕之美。這種工藝稱為「金繼」,又稱「金繕」,據說始於15世紀的日本。Kenneth解釋,「繼」有連接的意思,連接器物的碎片,連接不完美的人生。
Kenneth從小喜歡藝術與創作,他認為創作是生活,亦可以是任何事,而在芸芸創作中,他鍾情家品、陶瓷、器皿。投身產品開發與設計,每年推陳出新,同款水杯生產7種顏色,只為滿足市場需要。他不禁問道:「創作是否一定要這樣走?創作是否一定要無中生有,才叫創作呢?」一次上網,無意看到瓷器上的金痕,如幻如電,他才從裂縫間,找到創作的答案。
近年香港掀起「惜物」潮,修復工藝為人推崇。Kenneth說:「其實1970年代出生的人,我相信他們會很清楚,什麼叫維修。」從前普通一部電視機,都要辛苦儲錢買,得來不易;一把壞掉的風扇,拿到樓下電器店修理,是平常事。「當你容易擁有,你就不會在乎。」他做過無數消費品,曾花光薪水買設計書,堆滿書櫃。令人驚艷的設計,若干年後再看,全都過時了,唯有理論歷久常新。追趕潮流永無止境,創作的答案,原來藏在破爛舊物中。
不完美美學 接納不完美自我
Kenneth從書櫃翻出書頁零落的《思考?人生的路向》(伍棟英著),一邊翻閱一邊指着書脊泛黃的膠紙,感嘆道:「揭到爛,頁頁都是寶。」少年十五二十時,他有很多無法解決的人生問題,但父母總愛說:「想那麼多,讀好書再說吧!」得不到解答,這本讀中學時買的書籍,卻為他打開思考大門,引領他思考金錢、權力、求學等人生問題。苦思良久,他翻遍全書,選出認為最有意思的句子:「因為有思考,人類才顯得特別尊貴」。
細看他的書櫃,可找到唐君毅《人生之體驗》、潘宗光《佛教與人生》、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等一系列哲學書籍。他從小喜歡思考,然而思考抒解不了少年苦悶。他不愛讀書上課,縱然爸爸是公務員,Kenneth卻放棄以資助到英國留學的機會;畢業後到果欄「埋數」,沒冷氣是基本,他形容,「埋數大多在苦力搬好貨物、別人都收檔時拉閘做,焗到抽筋,得把風扇,熱到死,老鼠蟑螂當然到處皆是。」自小喜歡藝術、設計,他不禁問自己:為何我要做這份工?兜兜轉轉,重返學堂讀設計;轉過不少行,如願當上設計師,方明白每步原來不枉過:擔任產品開發,他發現市場一件簡簡單單的產品,背後原來很複雜;錯失到英國留學的機會,他說是個遺憾,但「這種不完美,造就我現在這樣」。
說到金繼,離不開日本獨特的美學,離不開侘寂美學(わびさび,wabi sabi)、陰翳美學,以至禪宗的「無常」。簡單來說,即是接納缺陷、接納局限,把不完美、不完整、無常化為美,包括萬物,包括人生。正如金繼,正如人生,失敗總是難免,Kenneth說:「不要怕失敗,訂好目標,很想做一件事,就要勇往直前去做。」
每次修復 都是新挑戰
想當初Kenneth對金繼一見鍾情,買了日文金繼書,不諳日語的他捉着朋友邊吃飯邊翻譯;金繼術語難以理解,他便上網學,上網學不到,便到日本拜師學藝,尋尋覓覓,終於找到會說英語的金繼師,願意收他為徒。金繼修復,需經過黏合、風乾、打磨、填漆、打磨、再填漆、上金粉、拋光等步驟,需時最少7至10日。步驟看似簡單,Kenneth卻形容是「易學難精」:要令修復痕?具美感、何時需下金線何時不用,統統是功夫。談到修復的難題,談到失敗,他的聲線頓時高8度:「那當然有啦!」每次修復,都是新的挑戰。看着四分五裂的器物,屢敗屢試、拿到日本問師傅意見、學習新的技術,花近1年仍未完工。他亦會修復宋代、清代的古玩,笑說緊張到失眠,「有些事,試兩三次就夠了」。然而他續說:「次次都做容易的case(案子),那就沒樂趣。一定要接受新的挑戰,才能學習新的事物。」
學藝4年,朋友笑指Kenneth為金繼大師,但Kenneth說:「4年學一門手藝,其實是很短的時間。」香港人總是求快、求完美,拒絕失敗。他隨手拿起黑色陶瓷水杯,杯口處有顯眼的金色補痕,問道:「為何破爛的一角,我不塗回黑色,令它與以前一樣?」他到訪過日本和室,和室樓底很低,室內幽暗,窗外陽光竄進屋內,落在金繼修復的器物上,閃閃金痕,就明白為何「陰暗就是美」,而金繼、銀繼所映照的,正是暗室中的陽光,他說:「金繼就是如此,人生就是不完美。」
文、圖:譚舒雅
[語文同樂 第2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