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搵食艱難」可能是父母下班回家的一聲輕嘆,同枱食飯時他們不忘教授禮儀「食不言寢不語」,同學或許除了埋怨家人「食古不化」外,還會發現自己說話都與「食」有關。民以食為天,古代人民亦一樣,常將「食」字掛在口邊。
■字形
古文字的「食」分為「亼」與「?」兩部分,有些版本左右有兩點或四點,意思有兩種說法:(圖二)
■字義
名詞
. 食物、俸祿
. 指示時間,古代「大食」代表早餐時間、「小食」則為晚餐時間
動詞
. 進食,如食髓知味、廢寢忘食
. 通「飼」,餵食,如《戰國策》「食以草具」,即餵食粗糙食物
. 得到、承受,如自食惡果
. 背棄,如食言
■做一做
基礎題
試判斷左列句子中「食」字的意思,與右列相應的詞語連起來。(圖三)
挑戰題
試將以下句子粗體部分譯成白話文,填在橫線上。
4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
君子用心追求治國之道,而不謀求_________……君子只擔心學習,不擔心貧窮。
5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孟子.梁惠王》
君子面對動物,看見牠們活着,便不忍心看見牠們死去;聽到牠們的聲音,便不忍心_________牠們的肉。
(參考答案見另文)
■知多?
不時不食
秋天是大閘蟹食季,冬天菜心分外甜,這正是大家常說的「不時不食」。古代農民按「二十四節氣」曆法,把握種植時機,如春天「穀雨」播種、夏天「芒種」收割等,盼獲好收成。本周六便是「秋分」,「陽氣日衰,水始涸」(《禮記》),揮別日長夜短的夏天,白晝與夜長相等,天氣漸冷漸乾,可多吃梨、葡萄等潤燥。
「食言」可致肥?
「食言而肥」為何招來肥胖?這要從春秋時代的一場宴會說起。《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記載,出名不守信用的魯國大夫孟武伯,因討厭魯哀公的寵臣郭重,於是在宴會上對郭重口出惡言:「為何你這麼肥?」 魯哀公代答說:「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魯哀公表面是為寵臣郭重解圍,實則指桑罵槐,諷刺孟武伯言而無信。後世便以此比喻輕視承諾、出爾反爾的人。
文:蔡康琪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2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