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被忽略的礦物質
人體的正常運作需要多種不同的礦物質,耳熟能詳的包括鐵、鈣、鈉、鉀等,鎂(magnesium)卻是經常被忽略的,其實,鎂是人體超過三百項生化反應所需的,它有助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功用、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統、穩定血壓和心跳、強化骨骼、調節血糖、協助產生能量及製做蛋白質等。鎂的藥用功能包括抗胃酸及輕瀉,也會用來醫治子癇(eclampsia)及嚴重的哮喘等。
人體能從食物吸收鎂,鎂的主要食物來源包括:綠色葉菜類蔬菜(例如菠菜、菜心、芥蘭等)、硬殼果、豆類、全穀類(例如糙米等)、水果、牛奶等,盡量食用新鮮、天然的食物,因為鎂會在加工的過程中大量流失。
缺乏鎂並不常見,下列情況會導致人體缺乏鎂:酗酒;患上會導致吸收障礙(malabsorption)的嚴重腸胃病,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又譯作克羅恩病,屬炎症性腸病);燒傷及手術後;患有嚴重腎病或副甲狀腺(parathyroid,又稱甲狀旁腺)疾病等;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包括某些治療糖尿病和癌病的藥物,此外,長期服用治療胃病的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簡稱PPI)藥物也會導致缺乏鎂;進食含大量蛋白質、鈣及維他命D的飲食需要增加鎂的吸收。
缺乏鎂的症狀包括:(一)輕度:食慾不振、無精打采、容易疲倦、精神錯亂、難於入睡、容易發怒、肌肉抽搐、記憶衰退、學習困難等;(二)中度:心跳快速、心血管病變等;(三)嚴重:肌肉持續收縮、痲痺刺痛、譫妄發狂、幻視幻聽等,其他疾病也會有類似的症狀,所以,醫生要作出全面的評估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量度人體內鎂是否足夠是困難的,因為大部份鎂都是貯藏在細胞或骨骼內,最常用的方法是量度血液內的鎂水平,但這個測試並不能正確反影體內鎂的總量,其他測試包括量度紅血球、唾液或尿液的鎂水平、量度血液內離子化的鎂(ionized magnesium)、鎂耐量測試(magnesium tolerance test,從血管注射固定劑量的鎂後量度尿液內鎂的水平)等,要全面評估患者體內鎂是否足夠不能靠單一檢查,而是需要血液測試及臨床評估。
多數人都能從膳食中攝取足夠的鎂,從膳食中攝取鎂的安全的,因為身體健康的人能將過量的鎂排出體外,但從補充劑攝取過量的鎂卻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包括噁心、腹瀉、抽筋、肌肉無力、疲倦等,嚴重的更會致命。所以,醫學界建議應從膳食吸取足夠的鎂,除非患有上述會導致缺乏鎂的情況或疾病才需服用鎂補充劑,但必須依從醫生及藥劑師的指示服用,不要過量服用,尤其是超過政府監管機構所建議的每天最高攝取量。此外,鎂會與多種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及增加副作用的風險,包括去水丸、心臟藥、抗生素等;患有糖尿病、嚴重腸胃病、心臟病及腎病的人服用鎂補充劑前應向醫生及藥劑師查詢。
鎂與鈣有一個相輔相成而又相互依賴的關係:鈣會(一)刺激肌肉和神經線,令肌肉收縮;(二)強化骨骼;(三)導致便祕;(四)使血液稠化等,而鎂卻會(一)令肌肉鬆弛及神經平靜;(二)活化維他命D,幫助鈣質的吸收;(三)導致腹瀉;(四)使血液稀釋等,均衡的飲食能維持鈣與鎂的平衡,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導致營養素的不平衡,胡亂服用維他命、保健品及補充劑更會令體內營養素不平衡的狀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