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機械人創作坊 「孵化」創科技術
【明報專訊】全球「創客」文化盛行,本港亦開始出現鼓勵動手創作的「創客空間」(makerspace),包括設於科學園的「機械人創作坊」(Robotics Garage),引入了5部易於控制的協作式機械人(cobots)。香港科技園公司接受訪問時透露,創作坊自去年9月開幕以來,已有近300名會員,成為了應用技術的「孵化基地」。
引入5協作式機械人 日租最低50元
位於科學園二期「金蛋」旁的機械人創作坊面積約2000呎,供會員預約租用場內設施,會員分為學生、業餘愛好者、公司共3種,以公司為例,租用1日最低收費50元,科學園的培育公司可獲半價。科技園公司技術主管(機械人技術)霍露明透露,去年9月開幕至今已有近300名會員,平均每日有10多人使用,以年輕人居多(見另稿)。她透露,整體會員有兩三成是「街客」,即非科學園公司,部分更是退休人士,「他們本身懂得不少技術,部分人想創業就會過來,他們甚至只處於pre-incubation stage(前孵化期),連資金都未有」。
霍露明表示,近年不少公司希望生產融入機械人技術,惟坊間最便宜的機械人亦需10多萬元,成本高昂,科學園從歐美等地引入的5部協作式機械人易於控制,當中最貴約60萬元,可處理摺毛巾等靈活度高的動作;其他機械人包括一部可重複做特定工序,另一部擁有精準鏡頭認清物件,有兩部可舉起不同重量的重物。
會員近300 年輕人居多
她又指出,場內有多部3D立體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部分機器獲業界贊助,協助創客製作原型(prototype),把概念實體化,又透露擬引入最新桌上型的水刀切割機(waterjet cutter),可切割磁磚等更硬的材料。
非與政府競爭 服務供不應求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政府與生產力促進局成立「知創空間」,與makerspace的概念一脈相承,科技園公司創業培育計劃主管莫偉軒認為,這不會與科學園的機械人創作坊造成競爭,「在港兩三個(makerspace)都是少」。他指出,若初創公司能讓投資者見到初步模型,可提升說服力,亦令創作過程再不是憑空想像,而業界試用協助式機械人亦有助推動再工業化。
明報記者 岑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