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地農業日漸式微,禽流感打擊下雞農更是少之又少。但年屆67歲的本地雞代理商郭銘祥,至今仍未轉行,更於其元朗大江埔的農場養育了來自西班牙、瑞士、法國等國家共20個雞種,為這些本港罕見的雞種傳宗接代,更盼有一天可讓人參觀並教育市民。
明報記者 邱雅錡
「你知不知道雞有耳朵?」
67歲、嘉美雞代理郭銘祥,1歲時隨母親來港,居於當時仍是鄉村的荃灣,小學便愛上農業,長大後到加拿大留學,在當地報考大學時想過讀藥劑,因學位「爭崩頭」,轉攻農業、禽畜營養學,既是興趣,又為生計,「我鍾意食雞,香港人都鍾意食雞」。
自1980年代末,他接手位於元朗大江埔的雞場,至今逾20載,郭銘祥現時談起雞仍然興致勃勃,「你知不知道雞有耳朵?」他拿茖茼萓霂Z牙的雞解說,「(這隻雞)耳朵是白色的」。
從嘉道理、農友接手雞種
走進他的雞場,場內除了自家代理、用作食用的嘉美雞,尚有20種來自西班牙、法國、瑞士及波蘭等地的雞,猶如「聯合國」雞場。郭銘祥說些雞種是約2007年,從嘉道理農場及已交牌的農友接手,自此一直為牠們配種傳宗接代,一隻都不賣,目的是保育這些本港罕見的雞種血脈。
每種雞留百隻 免近親交配
他解釋,要保留雞種的血脈,每種雞至少持續保留約100隻,以避免過於近親交配而出現高死亡率等問題。郭銘祥說,養育雞種的另一目的,是希望供市民預約參觀作教育用途,讓他們知道「世界都有好多種不同的雞」,又正尋找大學商討合作,將有關雞場用作「實驗農場」,供大學研究之用。
不過,本港養雞要領牌,漁護署表示,如該署署長信納飼養雞純粹作展覽,可豁免申請或持有禽畜飼養牌照,若飼養動物或禽鳥供展覽或演出,並收取入場費,須申領動物及禽鳥展覽牌照。
另外,按《廢物處置條例》,擁有或管理幼稚園、中小學、或專上教育等機構,可在校內為教育目的飼養禽畜,但須符合污水排放等要求。
與雞相伴20多年,郭銘祥憶述,當中最深刻的是2002年,毗鄰的雞場在農曆新年前爆發禽流感,政府即時殺雞,嚇得他「有得震無得唌v,豈料年初一早上醒來便收到噩耗,「農場打給我,說早上起來死了2000多隻雞」,未幾再發現多隻雞死亡,當日即上報漁護署,數天後署方將全場6萬隻雞殺死。
雞場內的心血化為烏有,事件未有將他打沉,並應政府要求更新設備,每間雞屋外設消毒池,又加裝抽氣扇,「好彩我做人看得開,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風浪,都可以承受到,否則我已跳樓」。
禽流殺雞打不沉 「香港需要農業」
禽流感陰霾下,現時大江埔一帶的雞場已由高峰時的10多個,減至現時約7個,但年屆67歲的郭銘祥從未打算退休,笑言要做到「兩腳一伸」,更斬釘截鐵說「香港需要保留農業」,盼望這些「聯合國」雞種他朝可以肩負更偉大的任務,作教育及研究用途,那就不枉他多年來保留雞種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