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戰機對峙情報熱戰
解放軍戰機首次在台灣防空識別區外編隊巡航,隨後大陸軍事網站傳出詳細標註台灣三軍主要部隊位置的部署圖,兩岸情報醞釀熱戰。日本軍機發射干擾彈,掀起軒然大波。呂禮詩
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國南海研究院在北京發表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二零一六)》,這份首次以五章、三萬多字介紹和分析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存在的報告,對僅有一海之隔,且大量購買及使用美軍制式裝備的台灣,隻字未提。
卻也在同一天,解放軍戰機首次在台灣「防空識別區」外,編隊巡航。此次隸屬於解放軍南部戰區、駐防在湖南耒陽的兩架H-6K轟炸機,在會合了廣東惠州機場起飛的Tu-154MD電戰機及Y-8電戰機後,由廣東出海、穿越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經Su-30戰機護航後通過宮古海峽,駛返東海。
未隔數日,大陸軍事網站傳出一張詳細標註台灣三軍主要部隊位置的部署圖。為蔡英文就職半年以來兩岸的「冷和」狀態,氤氳出些許的不尋常。
二零一五年六月解放軍在「中國海軍發布」的官方微博宣布「海軍機艦經由宮古、巴士海峽,前往西太平洋進行訓練,未來將成為新常態」後,解放軍開始頻繁的從台灣東北的宮古海峽及南端的巴士海峽進出西太平洋。以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所公布的相關資料:二零一四年航空自衛隊緊急升空攔截解放軍四百六十四次,二零一五年增加到五百七十一次,而今年至九月底即已高達四百零七次;而往常以Y-8電偵機為主,近兩年皆擴大混編H-6轟炸機及Tu-154MD電戰機,且在接近宮古海峽及巴士海峽時,編成或會合殲-11B、Su-30戰機護航,顯見無論是「量」或「質」都大幅提升。
十一月下旬由台灣海峽、巴士海峽、東太平洋至宮古海峽的南而北逆時鐘繞台巡航還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十二月十日正逢日本航空自衛隊舉辦「那霸基地航空祭」,解放軍二度派機進出第一島鏈。不過有別於上次,方向變為從宮古海峽穿出、台灣海峽進入的北而南順時鐘方向巡航。
更令人意外的,當天傍晚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指稱,航空自衛隊戰機對解放軍實施近距離干擾並發射干擾彈;當下日本官方僅回應「不存在妨礙中國軍機的事實」,但十二日卻由官房長官出面抗議中國「單方面公布明顯與事實不符的消息」。
中國及日本就干擾彈一事演變成「羅生門」,若參考當時也在現場的國軍說法,以曾經擔任F-5E戰機飛官及參謀本部情報(聯二)參謀次長的國防部長馮世寬在立院答詢時,表示發射干擾彈「應該是有的」。
無論當時發射的是熱焰彈(flare,紅外干擾彈)或干擾絲(chaff,金屬干擾絲),如果不是自衛隊的F-15被解放軍的射控雷達鎖定,就是航空自衛隊依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之「飛航人員手冊」(Aeronautical Information Manual, AIM)第五章「國家安全及攔截程序」中,明訂防空識別區攔截可施放「熱焰彈」(flare),以指示編隊轉向的相關規定。然為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誤判、甚至衝突,中日雙方都有必要進一步說明或澄清。
潛藏目的值得探究
此二次繞台巡航,不但以H-6K的對地攻擊及反艦能力向日本及台灣進行威懾,Tu-154MD電戰機及Y-8電戰機的「高低搭配」,其背後所潛藏的目的更值得探究。
情報的蒐集,分為人員實地蒐集的人工情報(HUMINT),或以雷達頻段所截獲的「電子情報」(ELINT)與通信頻段監聽的「通信情報」(COMINT)所組成的「信號情報」(SIGINT),以及藉由分析衛星與空照擷取的「圖像情報」(IMINT),比較長度、角度、空間、時間、磁性改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而獲得「測量與信號情報」(MASINT),與匯整社群媒體、報章雜誌或採購公報等歸納而得之「公開性情報」(OSINT)。以往要從上述各自獨立的情報領域,透過交叉比對而進行全面的情報分析,非常困難;且其可能為敵方,甚或第三方杜撰、捏造,以遂行「拒止與欺騙」(Denial & Deception),故內容的「可靠度」(reliability)與「可信度」(credibility)也極為有限。
但現在透過網路科技的連結及海量資料(Big Data)的運算,可以迅速地整合不同類型的情報來源,將一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活動,在人、事、場景、因應及行動中建立關連,發現相關的模式並找出其間的變異,預測意圖與行為而形塑「實時情報」(Activity-Based Intelligence, ABI)。
國軍對未進入「防空識別區」的解放軍目標,不加思索的下令升空攔截,解放軍就能從人力蒐集戰機的數量及升空時間,並截獲、監聽電磁頻譜的信號情報,配合衛星照片擷取的圖像情報,比對歷次升空攔截的差異獲得測量與信號情報,輔以立法院中的委員質詢及媒體報道而得到公開性情報,以建構「實時情報」。
屆時解放軍可從其推估戰管雷達的有效搜索距離、戰管雷達站與作戰中心間的指揮間隔,據以研判空軍各基地的反應時間與「寰網」聯戰系統的指管及飽和能量。這也就是解放軍編隊中除了威懾的H-6轟炸機及護航的Su-30戰機外,需要兩架型別及功能各異電戰機的原因,也是屢次由台灣南北突穿第一島鏈的真正目的。
今年「漢光三十二號」演習實兵演練,國軍的想定設計,一如以往以中央山脈為屏障,遂行東遷「戰力保存」,進行「固安作戰計劃」的驗證。故新竹基地的幻象二千戰機、嘉義基地的F-16戰機及屏東基地的C-130運輸機及P-3C反潛機進駐東部的佳山及志航基地;就在此時,海峽中線的M503航路上出現南北來回飛行的不明目標,極有可能為解放軍的Y-8電戰機,對國軍海空軍兵力東遷的航線選擇及指管能量進行情蒐,以充實其「實時情報」資料庫。
此種「複合情報」(Multi-INT)的蒐集,事實上,十餘年前經常出現在台灣二十四浬「鄰接區」(Contiguous Zone)附近的解放軍情報船,即已著手進行。以滿布各種頻段的「電子支援措施」(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 ESM)截收天線,進行信號情報及測量與信號情報的偵蒐。當其由外海向鄰接區、甚至十二浬領海接近時,可以國軍監控艦之應對,研判觀通雷達站偵蒐範圍及死角位置;並從通信品質及通聯時間,評估海軍之指管能力。
至於軍事網站傳出的「陸海空軍部隊部署示意圖」,也是引蛇出洞的一石數鳥之計!不但其所標註部署的正確性,得以透過網路的討論與媒體的報道得到證實與修正,甚至還可以從補遺之中,發現疏漏之處;此其不但完整了實時情報,且反手踐履了情報戰、心理戰及輿論戰。
當台海兩岸如火如荼的進行情報熱戰之際,若登高望遠:脫歐,英國是現在進行式,意大利則是未來式,美國總統當選人競選政見中以「美國優先」包裝的「門羅主義」與經濟民粹主義,顯現世界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從俄羅斯、菲律賓、中國到美國,不難察覺民主在退潮的趨勢,氣氛詭譎得猶如珍珠港事件的前夜。
情報爭奪是戰爭的前兆
戰爭的歷史中,情報爭奪向來都是戰爭的前兆。盱衡近代史,台灣因其地緣不得不為國際政治「大棋盤」的走卒,強權板塊在東亞擠壓的當下,首當思忖如何以智事大;若鴕鳥心態、夜郎自大的橫挑強鄰,恐怕只會不知不覺地走向歷史的終結!
(作者呂禮詩曾任中華民國海軍飛彈巡邏艦艦長。海軍官校畢業、企管碩士,現為世新大學新聞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