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官:經濟求穩非不作為
改善小城服務 可降大城樓價
【明報專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昨日在北京一個論壇上表示,「穩」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基調和大局,但這並不代表不作為。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則認為,想降低大城市樓價,要從改善三四線城市的公共服務開始。
「新常態」已漸適應
「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昨日在北京舉行,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說,預計今年經濟增長6.7%,符合預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背景下,在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當中,復蘇仍然乏力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下,我覺得這樣一個速度已經很不錯了,同過去兩位數相比算是中高速,但是同世界上各大經濟體相比已經算是高增速」。他又說,剛提出「新常態」時,大家還不太適應,現在企業、市場、政府愈來愈習慣於在新常態下發展。至於總基調「穩中求進」已經提了多年,但明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穩不是不作為,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來奮發有為」。
對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表述,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同一場合稱,「現在北上廣深樓價貴,明明很多人可以選擇住在三四線城市,為什麼都要住到北京來呢?因為中國的公共服務資源分佈太不平衡」。
「就業充分 物價合理 環境改善」
他又稱,城市的學校、醫院等公共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城市的中心區,變相推高樓價,如能平衡公共資源,既可解決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庫存,對化解高樓價亦有幫助,現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也在採取類似做法,「上海要求評選三甲的醫院,要到周邊地區選3個鎮建設分院,醫療資源有了,人們就願意往小鎮回流」。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長寧吉喆則稱,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下限是就業,上限是物價。他解釋,中國追求的「有質量的增長」是就業比較充分、物價總水平合理、居民收入基本同步、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