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傳統媒體生態受衝擊

[2016.11.10] 發表
早前香港網民在facebook瘋傳藝人余文樂與小儀的「戀情」,事後揭發只是「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網站造謠。余文樂本人在社交網站亦表驚訝。
「事實核查」近年在美國流行,諸如網站Factcheck.org(圖)、《華盛頓郵報》網站的The Fact Checker都頗受歡迎。但這些網站難以追得上網絡假消息的規模,因此網民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明報專訊】社交媒體供用戶即時發佈消息,不少人喜歡上載所見所聞,如目擊交通意外發生,或看見有趣事物等。近年港人公民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以手機配合社交媒體平台發佈消息。相對以往民眾靠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章及電台等接收新聞資訊,現在大家習慣從社交媒體得知實時消息,感覺更快更新,且人人可成為「公民記者」。

網媒社媒與傳統媒體競爭

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5年7月下旬做電話調查,問市民最經常從哪個電視台、電台,哪份報紙雜誌,哪個網上媒體、社交媒體,又或是從親戚朋友得知社會政治的資訊,訪問約1000名15歲或以上的市民,受訪者最多可講4個途徑。電視和收費報紙仍佔最大市場份額,比例分別有87.8%及68.8%;之後是電台、網上媒體、社交媒體和免費報紙,所佔比例由11.9%至18%不等。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傳統媒體的優勢仍在,而網媒和社媒佔有一定位置,直逼電台。

蘇指網媒看來很有聲勢,但實際頗為「碎片化」,只是小眾群體的另類選擇;一般情況下市場佔有率有限,但社會遇到危機或爭議時,可能發揮較大影響。香港的社媒主要是facebook,可說佔了壟斷地位,市場份額有14.7%,幾乎是調查涉及的5組網媒的總和。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在2014年雨傘運動後撰文指出,網絡媒體已成為香港傳媒生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網絡媒體興起,除得力於社交媒體的發展令網媒的內容往往被「廣傳」外,亦跟香港主流傳媒的表現等有密切關係。他表示,覺得主流傳媒有自我審查問題的市民可能主動選擇接觸網絡媒體,以尋求不一樣的資訊和觀點,而當市民在網絡媒體上看到於主流傳媒看不到的觀點和材料時,便會更深信主流傳媒有自我審查,可以預期如果主流媒體的表現每況愈下,將有更多市民投向網絡媒體。

媒體素養

傳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是我們過濾、分析媒體資訊的能力。媒體透過文字、圖像、影像提出或省略資料而將事件呈現,即所謂「創造現實」(constructed reality)。我們要留意有哪些資訊被略過不談;應抱批判思考審視資訊預設的立場、傾向;不應混淆「新聞」與「意見 / 評論」。商業媒體透過廣告賺取收益,利益關係會影響媒體的取向,我們要注意誰是得益者。

◆傳統媒體被牽著走

近年人人都可成為「公民記者」,例如不時有市民在超市購得食品後,發現品質欠佳,將食物照片上載至社交平台宣洩不滿,引來傳統媒體報道。社交媒體的消息更新成為新聞來源之一,明星、不同領域的「達人」、政治人物、學者等也傾向在社交媒體發佈政治事件的最新消息及看法,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員時刻鎖定相關頁面,務求緊貼消息。

網絡另類媒體特徵是財政獨立於建制,並反建制、關注弱勢,李立峰認為已成為足以左右民意構成的重要輿論平台。且不限於年輕一代,30至44歲的市民,接觸各網媒內容的比例也不低。網媒興起和發展與傳播科技有關,也有社會和政治背景。李預期,只要社會抗爭的氣氛持續,傳統媒體自我審查狀況又沒改善,社會對網絡另類媒體的需要只會加大。

例子:2014年佔領行動

蘇鑰機撰文指出,在緊急的時候如佔領抗爭運動,人們更渴求最新消息,對新聞傳媒更依賴,特別是一些傳播速度快、方便、免費和可以雙向甚至多向通訊的媒體,此時網上媒體和社交媒體就更吃香。社媒使用者多屬年輕、高學歷、具科技能力和批判思維、喜歡溝通傳播等特徵。

不少佔領行動參加者圖文並茂在facebook描述現場情況,部分媒體因人手資源有限,將注意力放在facebook上某些群組頁面,有最新動態消息就派員去採訪。近年傳統媒體被質疑立場偏頗、自我審查等,佔領運動更突顯市民不認同某些傳統媒體的報道手法,致傾向於社交媒體尋求及發佈消息,卻湧現不少存疑,甚至虛假的信息。

◆「標題黨」呃點擊賺廣告費

社交網站的動態消息不停更新,我們在每條消息「停留」的時間愈來愈短,未花時間仔細鑽研內容會衍生「標題黨」,無從判斷消息真偽。而且社交媒體的把關未必像傳統媒體般嚴謹,網民或接觸到更多假資訊。

「震驚全球數十億人」、「(突發—大件事!)」等極度誇張搶眼的標題,不時在網上流傳,網民因被挑動好奇心而點擊。惟文章內容或與標題不符,部分更屬虛構,亦有文章規定要讚好或分享才可看到內容:多是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的出品,撰文者無視版權亦毋須負責,網站靠點擊率而賺取廣告收益。

例子:颱風消息

於颱風吹襲前夕,facebook及WhatsApp都會瘋傳「船公司颱風消息」。2016年10月颱風「海馬」襲港,社交平台瘋傳一個詳列「天文台」掛8號甚至更高風球的時間表。天文台在官方網頁發表〈謠言止於智者〉的文章,表明天文台沒有為任何行業或界別作出詳細的風球時間評估,呼籲公眾不要相信或散播謠言。

更多教育
看圖識事:港器官捐贈率低  遠遜西班牙
【明報專訊】◆資料A 2015年器官捐贈比率和輪候器官移植時間(見圖) 資料解讀 附圖顯示香港和西班牙的器官捐贈比率和輪候... 詳情
概念解碼:文化遺產 Cultural heritage
【明報專訊】文化遺產即過去的人創造,由現代人繼承並傳之後世,具有獨特和普世價值的物質或非物質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包括歷... 詳情
人物概念:飛機迷 用鏡頭記錄鐵鳥大遷徙
【明報專訊】早前國泰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機退役前在維港上空低飛1小時,向香港人道別,吸引了不少飛機迷觀賞「空中女王」的英姿。歷史一刻自然吸引... 詳情
觀點與角度:創科— 有危有機?
【明報專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9月公佈2016/17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下跌兩位至第9位,原因之一是香... 詳情
社會學宅:《偽裝夫婦》——婚姻與同性戀
【明報專訊】「毀三觀」是中國的網絡流行語,是指一些顛覆我們傳統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事物。如此說來,2015年底日本NTV播出的...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