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念:飛機迷 用鏡頭記錄鐵鳥大遷徙
【明報專訊】早前國泰航空公司波音747客機退役前在維港上空低飛1小時,向香港人道別,吸引了不少飛機迷觀賞「空中女王」的英姿。歷史一刻自然吸引鏡頭,但香港有一班飛機攝影發燒友,只要你週末到香港國際機場2號客運大樓展望台,就能看見他們拿著「長炮」,追逐一隻隻徐徐降落、或翹首振翅的「鐵鳥」。告別國泰747客機,哪些機型接力?有請香港鐵鳥攝影會會長鄒耀明(Paul)和中學生會員周震邦(Matthew)為我們介紹。
由「747」影到「777」 見證歷史演變
「747將香港推廣至全世界」
Paul表示不同年代都有各自的「旗艦」機種,國泰航空剛退役的波音747客機是其中一個經典。波音747面世超過40年,「機頭一端是雙層設計,其鵝頭形機頭極容易辨識,機身線條美、型,有『空中女王』之稱」。國泰1979年起用747客機,在1990年代中引入空中巴士A340前,遠程航線主要用747,Paul稱:「747可說是載香港人到全球各地,同時將香港『推廣』至全世界」。已拍攝飛機三四年的Matthew說,他剛開始影飛機時,747一架接一架來,現在則多見波音777。Paul指出,「航空公司用的機種隨世界潮流。777只有兩個引擎,而747有4個,比較耗油、不環保。節省燃油是航空公司一大考慮因素。」港人惜別國泰的747客機,但不代表其他航空公司也不用,國泰亦仍有多架747貨機。不過,現時大趨勢是淘汰舊機種,「以國泰為例,空中巴士A340將陸續退役」。
Paul小時候的家和學校都在九龍城、土瓜灣一帶,與啟德機場為鄰,「飛機在你頭頂飛過,好震撼」。他被「可以在天上飛的一夸鐵」吸引,覺得有趣,繼而愛上飛機。1990年左右Paul開始拍攝飛機,那時還是菲林機年代,不如現今的數碼相機、智能手機能「即影即看」,動動手指刪去便可再拍攝。Paul指「每按一下快門都是錢」,所以拍攝每幅相前都經過深思熟慮,「畫面精緻得多」。1998年7月6日,啟德機場最後一日營運,香港國際機場從此搬至赤□角,「那時我住九龍灣,家中窗口望出去便是機場,當日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望出窗!」可惜此日前他家中遭爆竊,貴重的攝影器材被偷,因而拍攝不到當天的照片。他說雖然遺憾,但「啟德回憶全部在腦海中」。
相機被偷 遺憾未拍下啟德最後一日
大家還記得第一次坐飛機的感覺嗎?15歲的Matthew第一次搭飛機的印象十分深刻:「那時我小學二年級,去台灣旅行,『飛』上天,穿透雲層,窗外是藍天白雲、地面建築好像積木,很神奇,完全是另一個世界!還有當時看見機長,好有型!」Matthew愈來愈喜歡飛機,家中有一大堆有關飛機的書,「我希望將來當飛機師」。找到夢想之餘,他中一時迷上拍攝飛機,閒時便到機場影相。他指透過鏡頭用不同的角度看飛機,是自己表達對飛機熱愛的方式,「影相可以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拿給人看,有感染力!」
◆入會須認證 出品有保證
不過,和啟德時期可以到附近的唐樓天台影「頭頂飛過」的飛機不同,赤□角機場可供拍攝飛機的空間有限,「官方」位置是2號客運大樓的機場展望台(SkyDeck)。這也是Paul和其他飛機攝影迷的聚腳點,大家都「熟口熟面」。2012年8月,Paul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香港鐵鳥攝影會(AHKGAP),並註冊為非牟利機構,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飛機攝影。
目前香港鐵鳥攝影會約有20名會員,新會員入會須由其他成員推薦,亦必須曾於其中一個世界三大航空相網站發表過作品,「影出來的相不會差,我們會員的出品有保證」。Paul說:「早前我們還為最新的《香港交通年鑑》的飛機部分和《再見空中女皇》供相,以及和香港奧比斯(Orbis)合作,免費拍攝抵港的第三代眼科飛機醫院。」
Matthew是攝影會中最年輕的會員,但攝影技術和對飛機的認識,一點也不輸於「老機迷」。視力良好的他望見飛機徐徐飛來,輕易說出它是什麼機種、屬哪間航空公司,是否有「特別塗裝」──即與航空公司標準機身塗裝不同的「特別版」飛機,俗稱「花機」。遇到還未納入自己相集的飛機,更會興奮地說「我未影過呀」。科技發達帶來方便,現時飛機迷都能用手機app實時追蹤飛越香港上空的飛機,Matthew看見部分飛機時,也會自豪地說:「我知道今日這架機會來。」
聽聲認機種 男人的浪漫
兩人對起飛、降落、停機坪的飛機的型號如數家珍;香港吹西南風時飛機用哪條跑道降落、吹東風時向哪邊飛等,娓娓道來,Matthew還笑說能分出747和777發動時的引擎聲——難道這就是男人的浪漫?Paul笑說,有的航空公司只用兩種機種,容易認,「就像有的女孩喜歡某一品牌的手袋,我們認得(飛機),是因為對飛機的熱誠」。他續說,香港玩飛機攝影的約有100人,自己影了廿多年,只認識一名女生對飛機有興趣,「至於攝影,(有興趣的)女仔極少,多因為攝影器材重、好天曬落雨淋而卻步」。
◆赤□角影相局限多
對Matthew和Paul來說,影飛機是興趣,也是減壓的活動。Matthew說曾試過測驗成績不理想,「一放學就搭車來機場『透透氣』」。現時二人到外地旅行,也會特別抽時間留在機場或發掘「好地方」影飛機。對比其他機場的拍攝措施,他們都說香港的說不上「友善」,首先是開放讓公眾拍攝的地方有限,機場展望台距離跑道距離太遠;雖然飛機迷可到飛機維修區拍攝,但交通並不方便。
颱風後易見罕有機型
Matthew曾到新加坡、日本和台灣的機場影相,他說很喜歡日本的機場。有一次他到大阪國際機場(伊丹機場),觀景台在跑道尾,「影相時飛機就在你的頭頂飛過」。他也參加過全日空航空(ANA)舉辦的導賞團,由導賞員帶領參觀飛機工廠,「很有教育性」。Paul希望香港機管局開放更多公共空間,「不止是為我們(飛機攝影迷),好像在日本,拍攝飛機是家庭活動,一家人可以在瞭望台、休息區玩一日,各適其適」。
在香港機場影相,構圖、取景角度受拍攝區位置及風向影響,比較難發揮。最常見的「香港機場飛機相」的構圖是以中電龍鼓灘發電廠兩支煙囪為背景。Paul解釋道:「『兩支煙囪』可說是香港(飛機相)的landmark(標誌),如果見到它們,幾乎可肯定是在香港機場拍的。」風向亦大有關係,因影響到航班於什麼跑道升降,Paul指如拍攝天吹的是西風,到SkyDeck拍照的人較多,否則飛機距離太遠,即使用長鏡頭,飛機也只剩「一小點」,不過Paul指香港全年只有約三成日子吹西風。兩人亦教路,每逢颱風過後,航空公司會派「大機」來港疏導滯留的乘客,屆時可看見一些平時很少來香港的航機,機場也更熱鬧,也是飛機迷按快門的好時候。
雖然香港機場的局限多,但Paul說:「有外國人專程來香港影飛機!」他指啟德機場為香港累積知名度,當年位於九龍城的啟德機場非常接近民居,飛機飛越九龍仔的格仔山附近時,機師要全靠目視,然後控制飛機在大轉彎後準備降落,難度極高,「香港(啟德)的降落模式全球知名」。今天香港國際機場亦有超過100間航空公司營運,機種多,且當中七至八成用寬體機,「飛機體積較大,影出來好看」。
■相關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
城市形象(city image)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 )
文:古晨燕
圖:古晨燕、受訪者提供